Wednesday 23 December 2020

好行夾唔送2020

 

2003年的沙士疫情,我也曾經歷過。當時的疫情也相當嚴峻,天天都有人死。但不知是否時間的磨滅,和今年的冠狀病情比較,現在心情的確沉重很多。心情沉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這個疫情拖得太久了,但是仍然看不見盡頭。在英國未爆發變種病菌前,我還開開心心的期待着疫苗的來臨,能夠將這個疫情控制下來,甚至有機會在2021年上半年,解除這個疫情的所有控制,令到生活能夠返回往日的情景。可惜這個願望似乎又要落空了。

在英國的學生告訴我,仍然有人不喜歡帶口罩。當然我的學生戴上口罩上課或外出,卻被人投放着奇異的眼光。原來在英國人的眼中,你帶着口罩,便是代表你有病。他們不覺得這樣是一個防疫措施,可能真的是文化的不同,又或者他們未曾經歷過沙士的恐懼,所以他們不懂得防備,只能覺得被他們吹脹。

同樣的事情也在澳洲發生,另一個在澳洲生活的學生也同樣指出,澳洲人不太喜歡戴口罩。看起來,我們香港人的防範意識相當之強。正如我一家人一樣,出外的時候,口罩、酒精搓手液永不離身,也不隨便觸碰東西。就是用這種態度,過了足足一整年。但感覺上心理上很不舒服,很不自在,天呀,何時才能讓這個疫情結束啊!這不是身體上的折磨,完全是心理上的折磨,更痛苦!
2020年,香港的實體經濟的確被摧毁了。走在街道上,行人們都是匆匆忙忙的,更是沒精打采的。就以這個冬至來說一說吧!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很多已經取消了家族的冬至聚會!最多都是一家幾口,草草了事的吃了一頓飯便算了。至於我一家,到父母家中吃飯,也只是隨隨便便的吃,算是做了節。最得意之處便是,吃飽飯後,大約晚上八時多左右,我們一家便離開了父母的家,走路回家。大家能猜想到在街上的情景嗎?我可以說給大家知道,大約晚上九時走在街上,行人稀疏得可怕。試過走上一條街道上,看不見人的。猶如西部牛仔片一樣,在一條廢墟的街道上決戰似的,好不唏噓。香港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地方,每1分每1秒都會見到人們在你身邊擦過,偏偏這個疫情,令到街道虛空,加上冷風,顯得更加淒涼!
我突然間在想,如果我們2021年再來多一年這樣的生活,大家還能活過去嗎?說真的,我懷疑自己有患上了抑鬱症。我甚至覺得香港現在有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病徵,怎麼辦?望政府打救?還是盼望上天憐憫?看來我會選擇後者。

我們香港不愧為金融中心。在這個極度惡劣的環境之下,能夠生存下來的便只有金融業。不是嗎?我指的金融業是香港的股票市場。每天也有過千億的成交額,很多中資股票,亦年頭升到年尾,令到一班投資者的財富在逆境中能夠有增長,不是很好嗎?大家都知道我一直都不喜歡投資在中資股身上。偶然買賣的就只有中石油 (857)和中國移動 (941)。在很多很多年前,亦有投資在中國銀行 (3988)身上。很慶幸最後都能夠獲利而退,沒有招致到什麼損失。不過在我朋友的眼中,我是一個大傻瓜,因為看着中資股的股價,不斷升啊升,自己守着的長江基建 (1038)卻是跌啊跌。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我和朋友的財富距離亦拉遠了。朋友們變得越來越富貴,我亦都越嚟越閉翳,何等的凄美景象,哈哈!
看看這一年的四大股票:騰訊 (700)、阿里巴巴 (9988)、美團 (3690)、港交所 (388),都有漂亮的表現。偏偏這四隻股票我碰也沒有碰到,就連是香港的地道股票港交所,也沒有投資在它身上。為什麼呢?一來覺得它的股價太貴了,二來看不到它的未來。我說的未來不是這一兩年,而是長遠的未來。你可能會問,今年不是有很多中資股香港上市嗎?生意多到不得了,怎麼會沒有未來呢?問得好,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是很久之前有一位會計師的朋友對我所說的一番說話,我卻牢牢記在心中,所以投資行動格外小心。我這個會計師朋友說到,中資股的那盤數,他也看不清,也看不懂!但是在國內,生意便是這樣做下去。所以現在沒有出現問題,是不是代表將來這些公司沒有問題呢?
如果朋友們說短線投資,那便不需理會這間公司的經營狀況,反正都是短炒,獲利走人便是。可惜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長線投資的人。短炒買賣,獲利不多。就如我持有的長江基建 (1038),肯定超過10年。另一隻愛股新意網 (1686),也持有5年了。新意網的股價表現算是很不錯,穩打穩扎,有業績支持,又有大趨勢的憧憬,股價便能慢慢上升。新意網的全年最低報$3.73元,全年最高達$7.63元,由最低算起,股價也升了104%。因為新意網只是一間小型公司,未必會吸引到太多人注意,不像什麼中芯國際 (981)、美團 (3690),在一年之內可以升幾倍。

但是這個環球疫情卻改變了營商環境的態度,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我們以往都靠着實體經濟來生活 (Offline),現在我們靠着的是虛擬經濟來求存(Online),這樣形成大量的數碼數據儲存的需求提升了。令到新意網的業務能夠增長。而且今年踏入5G的年代,未來的數據儲存需求必定會爆炸式的上升。問題是香港是否一個適合儲存數據的地方而已。如果是的話,新意網將來的前景肯定能夠看高幾線。如果不是的話,新意網的前景只能慢慢前進。正因為有着這種疑慮,我也不太放心繼續持有新意網,所以出售了部份股票,投放在美股身上。
投資美股是我一向的意願,可惜往往只是「說了不做」,所以因此耽誤了很多賺錢的好時機。舉個例子吧,幾年前我已經很喜歡Microsoft這間公司。在2016年初,Microsoft的股價徘徊在$52美元左右,五年之後的今天,它的股價是$223美元。五年之內升了4.3倍。很可惜的是,我要到2019年下半年才付諸行動,正式進軍美股。當時的Microsoft股價大約徘徊在$150美元左右。當時的我喜歡短炒,買買賣賣,卻沒有意識到要長期持有。直至到最近,才的起心肝,要長期持有Microsoft的股票。下了這個決心,便要堅持。所以Microsoft的股份現在變成非賣品,絕不出售 (我現在的心是這樣想,行動是否一致很難說,哈哈)。
我已經對朋友和對自己說了很多次,未來的世界是數碼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加上這個疫情成為催化劑,科技的進步只會快速推前。Microsoft這間公司在全球上來說,是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同時亦都擁有產品壟斷的優勢。這間公司也不忘發展新業務,雖然沒有蘋果公司 (AAPL)那麼顯眼,但它能夠默默耕耘,相信股價必定能夠再創高峰。最近市場預測Microsoft在2021年的業務增長會非常可觀,所以未來的股價能夠預測在$275美元至$300美元之間。能否實現?我也不知道。不過朝着現在的經濟趨勢來看,可能性相當高。所以大家在這裏作一個見證,在2021年底前,看看Microsoft的股價能否超越$275美元這個水平。
不單止大人們的生活受到疫情的影響。小朋友的學習進度亦大受影響。這個學年,大部份時間都要透過網上學習,令到學習進度緩慢了。我的小兒子雖然喜歡透過網上上課。但亦都很懷念在學校裏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的日子。科技雖然能夠將人們的實際距離拉近,但卻沒法將人們的實際接觸連繫起來。不過無論是大人們的WFH或是小朋友的網上學習,都說出一個道理,科技的確慢慢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心態。

2020年的整整一年,它所帶來的不開心,希望隨着它的離開,我們將會見到一個更好的未來。至於我們香港的未來,說真一點,我是非常悲觀的。例如,我們香港的儲備不斷減少。政府在用錢方面將會變得謹慎,所以我們的各樣社區服務,未來可能會慢慢減少。這樣我們的生活水準便會慢慢下降。另外,政治方面,令到不少人將會離開香港。我有一位朋友,兩天前已經移民到澳洲了。亦有另一個朋友,正在等候返回加拿大的機票,據聞一月中便能夠出發,唉,又少了一位朋友,無限唏噓!香港的政治不穩定,的確影響外企來香港設立辦事處的意願。這個情況會慢慢明顯起來。雖然香港政府仍然說着香港是一個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但看在眼裏的我們應該更清楚這是怎麼的一回事

環境變差了,搵一份工當然不會再容易。要搵一份好工就更加不容易。雖然2020年這個苦頭就快完了,但是另一個挑戰亦很快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真的要仔細的去打算一下。最近在街上看見很多年青人在送外賣,在這個形勢之下,能夠自強不適,不計較工種的高低,也是一種力求生存的力量。雖然送外賣的工作不是什麼一件大事,但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夠有一些得着的,所以送外賣的工作也是一樣,希望大家努力捱過這一年,也希望未來的生活會慢慢好起來、慢慢好起來..........慢慢好起來..........
後記
聖誕節即將來臨,新年也會很快到來。希望大家在心理上能夠放開一點,舒暢一點(其實我是說給自己聽的)。天沒有絕人之路,我們總能夠在每一條道路上走出色彩來。而我的2021年道路,正是向着美股進發。今年在美股所賺的錢比我預期的多,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會繼續用踏實的態度去投資美股,期望賺得比今年更加多,感謝上天的眷戀!

在我的Blog裏面,又多了幾位新的讀者。我在這裏懷着最大的感謝,多謝你們一路以來的支持。閱讀過我文章的人亦都超過71萬人次,我們繼續向着100萬人次這個目標進發吧!感謝各位的支持!🙏🙏🙏


Thursday 17 December 2020

衣食住行的股票

美國總統競選之後,現在算是塵埃落定。雖然特朗普未正式認輸,但已經逐步將總統的職務慢慢移交和知會拜登。更好的消息是輝瑞(Pfizer)公司研發出全球第一隻冠狀病毒疫苗,效能由原本公布的90%,提升至95%。效果實在令人振奮,我以為這樣會帶動輝瑞的股價向上衝。但是事實上只有非常短暫的刺激能力,很快輝瑞的股價便從最高峰的$41.99元,慢慢回落至現在的$36元水平。我開始感到納悶,為何這樣天大的消息也不能夠令到這間公司的股價大幅上升呢?原因終於知道了,輝瑞的疫苗是需要在極低溫之下儲存才能有效。這樣來說,無論在儲存方面,運送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困難。就是這個原因將原本發展得很好的股價推了下來,我只能說句無奈又無奈。
在輝瑞研發出第一隻疫苗不久之後,另一間公司美國藥廠Moderna,同樣研發出有95%效能的疫苗。而且並不需要極度低溫的儲存,也能保持效力。這樣比較起來,當然Moderna的疫苗比輝瑞的疫苗更加可取。

最近又有第三間入廠研發出疫苗了,這間公司便是AstraZeneca,它的疫苗效能原本非常低,只有62%的效能,看來效果不太理想。誰不知在一個研究當中發現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如果首先接種半劑,然後再接種一劑,效能便能夠提升至90%。現在陸陸續續相信會有更多藥廠發出新的疫苗,令到全球人類都能夠有多種選擇,不知我們香港人能否接種這些疫苗呢?根據香港政府最新的說法,應該會提供三種冠狀疫苗給全香港市民免費接種。第一種疫苗來自中國的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Sinovac),第二種疫苗來自復星醫藥、德國的BioNTech和輝瑞藥廠。這隻疫苗奇怪的是為何要通過復星醫藥呢?真的不太清楚,要再細心研究一下。至於最後一隻疫苗來自英國的AstraZeneca。不過大家都要記着,當免費幫我們打防疫針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指定用那一間藥廠的疫苗。所以如果大家比較唔想用中國的疫苗,你仍然有三分之一機會會用到中國的疫苗,大家要承受這個風險,哈哈!
剛描述的這三間公司,他們都用同一種新型技術叫mRNA,這種新技術能夠令到人類的身體產生抗體,能夠抵禦COVID-19病毒入侵。這樣便能夠令到人類不再受到這種病毒的威脅,我們的生活能夠慢慢返回正常水平,簡直是天大的喜訊。所以現在我們要保持身體健康,直至到2021年4月左右,當一批批的疫苗能夠應用在我們身上,到時經濟便能夠慢慢恢復過來。

其實我有一個問題,當疫情真的過去之後,香港的經濟會否能回復過往那麼好呢?再強調多一次,我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主義者,每樣事情都想至最差的環境,所以我亦覺得香港未來前途只是非常一般,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

趁着2021年還未到來,我們可以前瞻性一點,從宏觀經濟角度,預計未來的經濟將會是什麼狀況!我們的香港宏觀經濟大概可以用「衣食住行」來量度。

「衣」即是我們的內部消費,亦即是內地政府所說的內循環。內部消費最睇重的便是人們願不願意拿錢出來消費。我們的失業率相信還未到高峰,而這些失業人士,要再一次投入社會工作,看來未必會太容易了。因為這次的疫情,的確令到很多企業受到根本性的影響,要徹底地恢復過來,看來並不容易,所以在招聘人手方面,腳步也會放慢。
例如好像現在的零售事業,一般普通市民,現在用錢極為審慎。這是對的行為,因為如果大部份人還未看清未來的形勢,收緊消費,儲蓄多一些錢為將來打算,絕對是明智之舉。雖然說很多店舖的租金已經有所回落,能夠減輕零售業營運成本,不過對於人們的審慎消費模式,零售業的前景並不漂亮。最有可能成為贏家的是香港電視 (1137),因為網上採購,價錢會便宜一點,亦都方便一點,所以現在的生活模式已經改變了。對其他實體零售企業不要存在太大期望。
「食」,香港的食物大部份都是入口的,無論是從中國入口還是從外國入口。這次的疫情遍布全球,很多國家都受到牽連,理論上他們這些國家的經濟也不會好到哪裏去,所以食物價格應該不會提高。入口的貨品價錢應該會平穩,不會帶來通脹。這應該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香港的GDP下跌了,人們的收入亦都相應減少了,如果食物價格提升的話,我們便慘了。

始終食物是必須的產品,做食物企業的應該在2021年可以保持穩定。例如大家樂 (341)、大快活(52)這些食品企業應該可以穩定發展。都是這一句,只要租金方面能夠減少支出,今年也不會增加最低工資政策出台,所以只要食物來貨價沒有漲幅,理論上可以平穩發展。
「住」是我們香港重要的課題。地產市道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市場:商廈、商舖、和住宅。主要地區的商廈供應一向不多,例如中環、金鐘一帶。所以令到租金一直高企。外資企業要在香港營運,便必須要付出龐大的租金支出。例如香港的國金二期IFC,最輝煌的時候據說,每呎每月租金$250元,真係好過去搶!隨着疫情在今年發生,很多企業都推出了「在家工作」,竟然產生出一種化學效果,原來上班並不需要一定在辦公室中,在家裏,只要透過互聯網,便能夠運作起來。這個在家工作的出現,改變了商業營運的模式。員工可以在家工作,省回大量乘車時間,同時也省回很多日常支出,如果人工沒有減的話,其實變相加了人工。

相信大家都意識到,購物方式,已經從Offline (實體店)轉上去Online (網上店),對於店舖的需求未來相信不會太大。有一個極好的例子,就是虛擬銀行的發展,令到很多實體的銀行,例如匯豐 (005)、渣打 (2888)、中銀 (2388)、恒生 (11)、和東亞 (23),都可能會陸陸續續的收縮現有的分行數目。這樣情況如果真的是發生了,將會有大量的舖位騰空出來。這樣對店舖的價值有一定的壓力,租金方面更加不用說。你可能會問,騰空出來的店舖可以做些什麼呢?根據我朋友所說,大部份騰空出來的舖位極有可能變成食肆。食肆數目多,競爭便會很大,生意難撈了。
至於甲級商廈,來香港做生意的外國企業,都相信香港是一個政治環境穩定的地方,才會在這裏發展業務。一旦我們香港的政治環境改變了,加上疫情,創出了「在家工作」的新模式,也會改變對甲級商廈的需求。需求一旦少了,租金便會回落,商廈的價值亦會減少。香港一直被人批評地價貴,租金回落,物業價值回落,其實是有助更多外來投資者來香港投資和建立他們的大中華業務。可惜香港的政治環境,現在恐怕很困難以吸引他們過來。新加坡變成了香港以外的首選地方建立大中華業務。太古地產 (1972) 是我比較喜歡的地產股。尤其是它的太古坊和太古廣場,管理得非常之好。如果我再次投資在太古地產身上,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希望他能夠將物業一座一座的出售,然後把利潤全數分給股東。太古地產的大股東,太古公司 (0019) 持有82%,理論上,如果可以私有化,也並非太過困難。太古系一向對股東比較慷慨,如果真的是私有化太古地產,相信價格會非常可觀。
至於香港的住宅市道,暫時來講,樓價依然平穩。我和朋友茶餘飯後的題材都是環繞着香港的住宅市道。身邊已經有兩位朋友離開了香港,其他的朋友據說亦都會在國際航線穩定下來之後,便會着手進行移民。最有威力令到香港住宅價格下跌的便是英國所發出的BNO護照,因為這是現成的,只要一家人決定好要離開香港,賣田賣地,便可成行。你那一些要什麼技術移民、投資移民等,來得快趣。我有朋友、學生、同事,分別希望返回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但是日期一路再延遲,狼狽得很。

我們一班朋友都認定,這個BNO肯定會帶走一批香港的居民。至於最近收到的消息是,持有BNO的父母未必需要一同過去英國,可以先行讓子女去英國升學,然後父母遲些才過去。持有BNO的人士,子女去英國讀書,免費求學,稍為經濟好一點的,相信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仔女送出外國繼續求學。

有一個方法能夠試出香港的小朋友是否陸續離開香港。這個辦法便是看看那些小學或中學的名校招生情況。以往想入名校,家長們都打崩頭似的。如果現在入名校的機會率提高了,那便可以證明有一批比較有經濟能力的居民,他們已經把子女送出了外國,所以會有更多香港傳統名牌中小學的學位給予留在香港的人士享用。

香港住宅價格會否下跌,第一波便是要看BNO之中有多少人離開了香港。第二波便是加拿大人,據說香港有30萬個持有加拿大護照的人,如果他們有一部份返回加拿大,也會令到香港的住宅市道受到影響。第三波便是,餘下的香港人,他們也在想辦法離開香港。以上這三個因素都足以令到香港的住宅市道向下調整。但地產市道也未必如想像中咁差,如果內地政府陸陸續續批准一些比較有能力的人士來香港定居,你走你賣樓,他來他接貨。到時真的要看看這兩股力量到底那一股力量比較大一些。
「行」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乘座交通工具返工放工,首選的當然是港鐵 (66)。最近出外走走的時候,也感覺到被騙的乘客比以前多了很多,雖然未至於全滿,但載客量也有八成左右,這是肯定的。地鐵比其他交通工具更快更便宜,主要股東又是香港政府,所以這間公司是不會倒閉的。問題在於它的未來的賺錢能力。地鐵在發展新路線上面經常受到挫折、施工質量又有問題,建設成本又高。如果香港政府不幫它包底,相信它的業務會倒退得很厲害。雖然地鐵還有地產業務,但正如我所說,香港的政治環境已經影響了營商環境,無論在住宅、商舖、還是商廈,未來都不會大放異彩。

不倒翁投資比賽2020年第23站賽果
我們這個投資比賽將會很快結束,這一站已經是尾二站,下一站將會在12月31日便能分出勝負。現在看起來有五隻股票仍然能夠在最後一站之前作出最後衝刺,看看誰能成為2020年的股王。這五隻股票分別是小米 (1810),敏華控股 (1999),美團點評 (3690),比亞迪電子 (285),和康龍化成 (3759)。因為這幾間公司的回報率相當接近,只要在12月31日,有任何利好或者利淡消息,都能夠影響整個大局。
長話短說,這一站的冠亞季軍,分別是小米 (1810),其回報率高達174.12%。亞軍是敏華控股(1999),其回報率高達173.51%。季軍是美團點評 (3690),其回報率高達169.35%。至於我所選擇的新意網 (1686),回報率也高達33.02%,佔據了第九位。不過要挑戰第八位的騰訊,其回報率高達49.09%,相信大有困難。除非中國政府現在所說的打擊網絡壟斷,變成騰訊的催命符,到時新意網或者有機會進占第八位。



Sunday 6 December 2020

唯一能夠代表香港的股票 ~ 港交所(388)

不倒翁投資比賽進行了接近一年,以每個月報到兩次賽果,一年下來便會有24次的報告。踏入12月,還剩下最後兩站的賽果,便能夠分出勝負。2020年是一個痛苦的年度,很多實體經濟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唯獨是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保持暢順,來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一間接一間,熱鬧非常。小投資者們,如果能夠在年初的時候,找到真正目標,孤注一擲,今年的收成肯定是不錯的。例如對上一站的冠軍股票美團點評 (3690),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大放異彩,回報率接近200%,令人嘆為觀止!

所以餘下來最後兩個比賽站,如無意外,美團點評 (3690) 將會成為今年度不倒翁比賽的冠軍王。能夠威脅到它的地位,其實也有不少,例如康龍化成 (3759)、小米(1810)和比亞迪電子 (285)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亦都有力爭取冠軍位置。原本形勢大好的小米 (1810),最近傳出要配股集資,因為集資需要有額外折扣,所以會令到其股價受到壓力,問鼎冠軍的成數相應減少了。
不過無論如何怎樣,我們已經體驗到,香港的股市市場其實早早已經落入中資企業股的手中。中資企業股已經雄霸了整個香港市場,所以我們的恒生指數,老早已經不能夠再反映香港的現實狀況。不是嗎?

其實相當意外的是比賽名單當中竟然沒有港交所 (388),大家是否想知道這間公司在今年的表現嗎?在年初的時候,港交所的股價是$253.4元,跌至最慘的時候是在三月底,報$208.8元,當時疫情相當嚴重,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香港可能再一次變成疫島,但原來竟然可以一次增持的好機會,原因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受到美國政府的針對,所以要搵後路。能夠返回香港上市,絕對是一條不錯的後路,亦成為港交所 (388) 今年生意興旺的主要原因。港交所現在的股價是$392元,以最高股價去到$398.4元,差少許便能夠突破$400元了。如果在今年底前真的能夠突破$400元,從最低位的$208.8元來計算,今年的回報率高達91.5%,有眼光的投資者今年選中了港交所,便是發了大財,多好啊!

2019年,港交所的盈利達$93.91億元。到了2020年,頭三季的業績分別是$22.62億元、$29.71億元、和$33.47億元,三季加起來的總盈利達$85.8億元,離開上年盈利只差$8.11億元。傳統上,港交所的第四季表現都會比較差一些,但是要破2019年的盈利紀錄,相信絕對沒有困難。如果我沒有計算錯誤,今年港交所的全年盈利能夠高達$115億元以上。見下圖
港交所現在的市值是$4,970億元,以2019年的盈利來計算,市盈率大約是53.2倍,這樣算不算很高呢?以我的保守角度來看,超過30倍的市盈率,對我來說肯定算是高的。不過要明白港交所有獨特之處,就是壟斷了香港整個股票市場的買賣運作,既然是獨市生意,市盈率高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以2020年的盈利$115億元 (估計的),市盈率便沒有那麼高了,大約是43倍左右,情況變得合理得多。
2020年也差不多要過去了,我哋要展望將來。如果要繼續擁有港交所的股票,一定要有好的前景。暫時來看,有三大元素希望能夠令到港交所未來一年的表現保持穩定。第一,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提及,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科技公司願意來香港上市,這樣一說,可能代表生意還是長做長有,大家認為對嗎?
第二,美國證監會對中概股的查驗再度收緊,如果不能夠符合在美國上市的標準,這些中概股都會被勒令停牌甚至是除牌。這些中概股自己知自己事,能否安然能夠在美國繼續上市,他們心裏有數。如果認為在美國上市存在風險的話,他們的另一個逃生門便是來香港上市。將風險轉嫁落我們香港股票市場身上,不過對港交所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因為有生意可做,盈利可以繼續有增長,不是好事嗎?

第三,我們的香港特首進一步希望深化內地和香港金融互聯互通。雖然我不知道「互聯互通」大概的內容是什麼,但肯定的是中國將會利用香港這個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作為主要的集資渠道。有了以上這三個大前景之後,港交所的未來前景好像是很不錯了。

不過,香港這個股票市場越來越多股票加入,如果監管得不好,令到小投資者們蒙受損失,我們香港這個國際金融都市地位,也有可能受到動搖。大家可能會說有沒有那麼嚴重?其實這些事情不會一下子爆發出來,但隨着時間的過去,可能就會慢慢反映出來。就好像匯豐銀行 (005)一樣,它的股價不是一下子大跌的,而是慢慢向下一路跌,這樣才可怕。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突然宣布提早解約,總是覺得有一些問題。李小加年紀大約60歲左右,算是年輕力壯,而且在他領導下,港交所的業務也算得上是蒸蒸日上,如果他一下子走了,港交所的命運會否有所不同呢?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另外,美國總統的交替,令到美國政府不能夠集中力量繼續對付中國。如果拜登能夠順利坐上總統寶座,相信在2021年下半年,他便會慢慢着手處理中國和香港的事情。到時他打出來的牌,會否比特朗普更加毒辣呢?這個情況我們不得不防。

總括來說,2020年我在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很難找到賺錢機會,所以我才轉戰美股市場,多得上天的眷戀,美股方面投資回報尚算理想,補回不能夠在香港股票市場所賺的盈利,這算是冥冥中的注定。可惜我走漏了眼,或者對香港未來太沒有信心,不敢投資在港交所身上,也只能夠眼白白的看着它的股價升啊升。如果你問我現在投資港交所是否適合呢?我會說給你聽,我沒有這個膽量在高位接火棒。
似乎香港政府對香港的前途並沒有太大的關心,但卻着重國際金融的流動性。所以港交所現在變成香港的唯一面向國際的舞台,如果它都垮掉,相信香港什麼都不是了。因為現在香港的政治氣氛的確相當差勁,香港政府現在所做的事情,很多西方國家看在眼裏,亦都會重新評估香港的國際地位。五眼聯盟中的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美國都已經和中國有磨滅不去的牙齒印,等待疫情舒緩、疫苗大量應用之下,國際情況穩定下來之後,我相信連場好戲會不斷上映,到時我們的香港不是變成其中一個主角,而是成為兩股勢力的磨心。尤其英國這個BNO,大家可以猜猜有多少個家庭會撤離香港。從最近的匯率來看,英鎊已經升到$10.4港元換一英鎊,已經升值了不少,這便是一個信息,大家信嗎?我們用時間來證明一切。

不倒翁投資學2020年投資比賽第22站賽果
恒生指數的回報率,終於有一個比較好的改善。在最惡劣的第18,它的回報率是 -16.78%,到了今日站,的回報率已經大幅改善至 -6.56%。如果在這12月份裏面,恒生指數更一層樓的話,不排除回報率會從負變正,作為一個完美的結局。至於我們的不倒翁指數,一直徘徊在高位,現在的回報率高達 +23.1%,如無意外繼續保持這個趨勢,我們今年的不倒翁指數一次跑贏恒生指數,真的很不錯。
到目前為止,31隻股票當中,有14隻股票可以錄得正回報率,其餘的都是負回報率。隨着疫苗的誕生,相信在2021年,大部份國家都能夠開始慢慢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香港也會是一樣。但香港同時也背負着政治的陰影,這樣會對消費者信心造成打擊,所以我仍然不太睇好香港2021年的前景,能夠和和平平、安安分分的完成2021年,已經算是不錯了,對香港還是不要太過奢求了!

後記
近日因為要照顧年老的爸爸,的確令到自己有很多私人時間都沒有了,但我沒有埋怨,一心只想爸爸身體健康。現在想請一個傭工並不容易,令我一家人都患了恐懼感,所以唯有自己努力一些,大家一家人,互相幫忙嘛!看見年老的爸爸,這便是將來的我。我對他好,也要做一個好榜樣給下一代看。不可能只顧下一代的未來,而忽略了上一代的養育之恩。我不奢求大富大貴,但求老人家能夠安享晚年,感謝主的眷顧!

雖然自己時間不多,仍然能夠斷斷續續的寫下文章,起碼也可以令自己能夠抒懷一點。現在我的閱讀人數已經超過71萬人次,多謝各位的鼎力支持,希望下一篇文章能夠盡快出來和大家見面,然後討論一番。現在的自我審查頗為厲害,也不知道什麼題材可以寫,什麼題材是不能夠寫的,總之不能夠令到自己暢所欲言,頗為冇癮,這就是今天的香港!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20

太古,是時候要走了!

 


2020年11月13日,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宣布,將會加入三間公司成為新的藍籌股,而且還會剔除一間公司。令到恒生指數成份股由50隻股票變成52隻股票。被加入藍籌行列的股票並不重要,被剔除藍籌行列的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太古公司 (0019)。太古公司自從在1973年上市之後,一直都是恒生成份股的始創成員。因為當時的香港仍然是英國人的地盤,太古公司耀眼奪目,這是肯定的。可惜過了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它亦都走上日落大道,從金光燦爛的一刻走進黑暗裏,然後慢慢消失。

未開始細心研究為何太古公司會被踢出恆指成份股之前,總是覺得太古似乎是受到欺壓,所以被趕絕了。但是再細看太古A現在的市值,竟然連$400億元都不夠,肯定是50隻恆指成份股當中,市值最細的一間。即使加上太古B的市值,也是緊緊過了$600億元的市值,相對起什麼騰訊 (700)、什麼阿里巴巴(9988)的市值,簡直是九牛一毛。所以在市值的角度去判斷為何太古公司會被踢出藍籌股行列,我相信被踢出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我用「大吉」這個品牌一共寫了三篇文章有關於太古系的。在未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重新閱讀這三篇文章,看看當時我對太古系的心境和描述是怎麼樣的。發覺我寫的內容全部都有根有據,而且十分合理。在那些文章中都提及了太古是香港最後的一個英國貴族,但同時亦都質疑到底這個集團能否繼續扎根於香港!從現在這個政治氣候情況看起來,太古的管理層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到底還要再坐多一會,還是要慢慢離座,轉身而去?因為這個香港可能已經不再屬於他們所了解的香港,是去是留,趁現在香港的情況還不算太差,應該要做好準備,免得日後後悔起來,可能已經太遲了。

太古公司一共有五大業務範疇: 地產、航空、飲料、海洋服務、貿易及實業。地產的業務,有正在上市的太古地產 (1972)。這間子公司亦都是太古公司最值錢的子公司。假如沒有了太古地產的存在,恐怕太古公司已經瓦解了。航空的業務上,亦都有上市公司國泰 (293)。可惜國泰管理層的表現的確令人非常之失望。先不要說今年這個疫情對國泰有多大的打擊,就說說前幾年國泰做了燃油對沖,輸了幾百億元。便很難去理解怎會發生在一間管理上算是非常有經驗的企業上。加上這個疫情,公司的運載力大跌98%,公司現今狀況極為惡劣,也只能夠向香港政府提出救助。我相信國泰航空公司要交出港龍航空公司的航權,來作為香港政府救助的條件之一。現在國泰航空公司能否將港龍航空以往的航權全部拿回來,也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即使疫情可能很快完結,但也並不代表國泰能夠走出厄困。最壞的打算,國泰會執笠,或者成為中國的航空公司。亦即是代表太古全面退出一手建立的航空事業,想到這裏,多麼的令人惋惜!

至於飲料業務,以生產可口可樂為主,希望業務尚算穩定吧。海洋服務業務,據說很多船隻已經很久沒有用了,相信這個部門也是虧損的多。最後一個業務,貿易及實業,林林總總的包括汽車、食品、零售等業務,在疫情的摧毁下,相信也是虧本的多。
經濟環境不景,還可以靠企業本身自己的財務能力克服。但是遇上政治問題,無論企業有多雄厚的財務實力,也是不能夠解決的。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了中國和英國的磨心,自從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後,中方那邊對「中英聯合聲明」置之不理,說什麼已經是歷史遺物。中方這樣說我可以理解,因為香港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回歸了23年,經濟和政治已經牢牢的控制在中方手上,英國方面要插上一手,談何容易。何況現在中國的國力強大,難道還會拍英國從老遠的歐洲揮兵來犯嗎?以現在英國的軍事實力,恐怕也沒有這個能力來奪回香港了。
不過站在英國的立場,「中英聯合聲明」是一份合約,而且這份合約應該會在2047年才到期。換句話說,任何破壞這張合約的行為,都應該屬於違約的。理論上,英國在這張未到期的合約上還是可以說上一、兩句反對的聲音。當然,中方並沒有理會英國那邊的反對,繼續我行我素。所以最近便出現了英國政府再次開放給香港人來英國居留的機會,這個導火線便是BNO。很久以前亦都說過,雖然英國政府已經不能夠再管香港的事情,但始終在香港烙印百多年的歷史,香港和英國有着千絲萬縷的情意結,要一下子斬斷所有關係,談何容易?比較傳統的香港有錢階級,他們大部份都會將下一代送去英國讀書,這個趨勢,並沒有因為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而減少。加上近期香港的動盪,有能力和決心想離開香港的人相信也不小了。我和朋友經常說笑,只要航道開通後,能夠走的人,相信會排隊離開。以我所見,做父母的未必會馬上離開香港。但對於下一代的前途,他們肯定會加快腳步讓子女盡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如果真的是港人撤出香港,因而觸動了中國方面的神經線,在香港的英國企業還有前途嗎?在香港算得上大企業的英資公司,大約也只有匯豐 (005)、渣打(2888)、太古(0019)、和怡和!怡和老早已經撤離香港,雖然還有很多生意在香港繼續經營,但已經變得非常低調。問一問現在的年青一輩,相信大部份都不懂得怡和這間企業。另外,匯豐銀行也成為針對對象,看看匯豐的股價,從每股百多元一直跌啊跌,最低去過$27.5元一股的可憐價格。匯豐有六成的盈利都來自香港,要撤走談何容易!所以唯有靠近中國,向中國示好,但中國政府會領情嗎?暫時也不知道,但肯定又得罪了英國那邊,情況也非常尷尬。所以買了匯豐的投資者,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能夠見好即收,可能是一個投資上策。
如果太古真的要撤出香港,到底是窩囊的離開?還是瀟瀟灑灑的離開?如果是窩囊的離開,最快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將手頭上的股票轉讓給別人,拿錢走人。但這樣的走法好嗎?當然不好!在2019年3月底,太古A的股價仍然超過$100元,和今天的股價$46.7元比較,很多投資者的財富已經不見了一半。
太古A的股價,最低的時候是在今年10月25日,創出了每股$35.1元的殘價!但這樣並不代表太古公司的每股資產淨值不值錢。相反,太古A每股資產淨值高達$182元。太古B現在每股股價是$7.79元,但其每股資產淨值高達$36.4元。那麼大的折讓,如果要黯然的離開,損失有多大啊?真的是所有太古的股東都會「堅決反對、絕不答應」。

太古公司最大資產的便是旗下上市公司太古地產 (1972),在香港擁有龐大的甲級商業大廈和零售商舖。加上公司管理得好,這些資產非常值錢。不過現在香港的經濟環境那麼惡劣,如果要以高價賣出物業,並不容易。但如果要用一個市場的合理價格賣出物業,理論上也可行的。

所以如果你是太古公司的股東,其實也希望旗下的物業能夠斬件出售,把套回來的錢,開開心心的把特別股息派發給股東。大家便能夠開開心心的離去。當然,太古地產在香港,辛苦的經營,但隨着環境的變化,也只能夠慨嘆的退出。下面的圖,便是太古地產在香港的主要建築群,若然真的要這樣斬件出售,是多麼的可惜喔!
至於太古系所有公司,現在是否值得去投資,那就要看你的膽識和眼光了。如果真的如我所說,太古公司慢慢出售旗下資產,然後派發特別股息給股東們,在這個情況之下,買入其股票,似乎並無不妥。太古公司不但在香港擁有龐大物業,在內地主要城市也擁有良好的建築群。但是這些在內地的物業,要出售,相信會更加困難。要把出售後的錢拿回來香港,那就更加難上加難。所以現在的太古公司,的確是困難重重,所以大家要投資在這個系列的話,真的要自己衡量一下風險。
2020年不倒翁投資比賽第21站賽果
自從11月3日美國總統競選完結後,雖然現在還未有一個明確的信息說給大家知道到底誰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我們香港的股票市場似乎有了一個好開始,恒生指數亦都收回很多失地。恒生指數在第20站的時候,回報率是 -14.48%,到了這一站,已經大幅地收窄到 -7.21%。情況一片大好。至於我們的不倒翁指數,就更加厲害了,不但創出了到目前為止的新高,報 +24.62%。現在冠狀疫苗已經陸陸續續的研發出來,據說效果相當好的。如果能夠在2021年初開始生產疫苗,相信整個環球的經濟有可能慢慢恢復過來。到時候,香港的恒生指數有機會再挑戰新高。相信大家也熱烈期望着這一天的來臨,把之前失去的,通通拿回來,多好啊!
至於在這一站的三甲分子,又產生了輕微的變動。季軍是敏華控股 (1999),它是第一次打入三甲。由年初的每股$5.55元飆升至現在的$13.42元,回報率超過141%,果然厲害!亞軍分子是康龍化成 (3759),由年初至今,回報率竟然高達165%。非常厲害。這間公司從未試過第一名的名譽,在餘下的賽事中,希望它能一嘗冠軍的滋味。冠軍人馬,是近日紅到發紫的美團點評 (3690)。這隻神奇股票有多神奇,相信不用我再多說。大家只需要知道,這間公司的股價由年初的$101元升至現在的$305元,回報率超過200%,實在太威風了。至於我所參賽的新意網 (1686),竟然也能夠打入十大,名列第九名,以回報率來說大約有34.35%,算是很有交代了。

後記
最近看一看我這個網誌裏面的總瀏覽人數,原來已經超過70萬人次閱讀過我的文章。由2016年開始在這裏出文章,到現在也走過了四個年頭了,實在不容易。能夠有此推動力,都要多得各位的鼎力支持,在此感謝那些不棄不離的讀者,希望你們繼續光顧我的網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再告訴大家,閱讀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次啦!多謝各位!

Thursday 12 November 2020

開始展望2021


 

2020年的香港經濟,慘不忍睹。由年初一直拖拖拉拉直到現在,仍然慘況處處。11月7日晚上坐的士回家,在車上和司機閑聊,問及最近生意如何,司機大佬只說大概回覆到疫情前的六成。比我想像中都要差,我仲以為的士大佬會說,生意回復得八八九九,期望和現實還是有一點落差。

勝利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現在已經是11月中了,再過多一個半月,2020年便會正式結束。我們隨着亦要為將來作出打算,為下一年作出準備,這只能說是短期策略。如何投資,變成極為重要。最近香港政府發行iBond,朋友們紛紛走去投資。據說這個iBond保證最少有兩厘回報,在把錢放在銀行完全沒有利息的情況之下,變成人人追捧的對象。
據說如果你好彩的話,有機會抽倒五手iBond,即是五萬元的投資金額,以回報率2%來計,每年大概可以收到利息$1,000大元。如果你完全沒有任何投資頭緒,手上現金不知如何處理,買下這種政府債券,雖然回報率不多,也總好過沒有。

但是如果你有投資經驗,無論在中國股市、香港股市、美國股市,都可以令你大顯身手,獲得更高的回報。我們就圍繞着這三個股市市場來說一說吧!

中國在2020年的經濟,除了第一季錄得負增長之外,第二季和第三季都錄得正回報。在全球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之下,中國的經濟能夠快速回復生機,實在難得。最近我有一位大學的學生,給了一篇文章我看,內容說給日本和中國的發展路程,有所不同。其中文章提及一樣事情,我最為關注。中國雖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繫,但在科研上面的投資,絕對不算多。而且在科研上的研究,腳步不夠紮實,所以往往需要其他國家在科研上的幫忙,某程度上即是要靠別人,才能夠把科技推高一層。
所以將來中國如果要做大做強,科研上的投資 (R&D)一定要大大力的向上推。現在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數碼年代,沒有科技的幫助,只會原地停留,不能提高生產力 (Productivity),導致競爭力衰退,最終落後於人。所以如果2021年要投資在中國市場的話,相信也只能夠繼續向着科技股進發。但大家都要知道,股票市場那麼大,科技公司那麼多,如果選錯了股票,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所以如果要選擇科技股票,在中國也要選擇一些穩穩陣陣的來投資。我對中國股票市場認識不深,其實也不知道有什麼科技股可以投資,不過相信中國晶片界的龍頭大佬中芯國際 (981),應該比較有睇頭,起碼中央政府會大大力的幫助這間公司去研發更先進的晶片出來。當然,以現在中芯國際的實力,肯定是遠遠落後於台灣的台積電(TSM),但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永遠的落後,所以只要有人才、有錢財、有毅力、肯努力,做出來的成績,理論上也不應該會太差的。
我一直都忽略了中國兩大龍頭科技股,騰訊 (700)和阿里巴巴(9988)。這兩間公司的股價,其實已經切切實實反映了中國的確是一個大市場,動力十足。但是這個動力會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而變動。第一個問題,2021年中國的內部經濟會好嗎?亦即是我們所說的內循環會好嗎?內循環主要是靠本地消費(Consumption)來支撐大局,我經常都有一個懷疑論,中國內地的消費能否真的能夠撐起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嗎?
過往亦有提及過,其實中國的出口部份 (Exports)相當重要,出口越多,賺取外匯 (美元)外匯越多,外匯越多,越有能力對外作出收購,或者買入一些生產商需要用的天然資源,令到中國有更好的發展。最近從報紙雜誌中得到中國出口/入口的消息。中國的出口依然有增長,但中國的人口 (Imports) 卻有所倒退。所以形成中國的淨出口 (Net exports) 有所增加,理論上應該是一件好事。不過看真一點,中國的入口減少了,也證明了中國人的收入也有所減少,買外國的貨品亦相對減少了。這一點雖然現在不太明顯,但長遠來看,將會是一個警號,中國人的普遍收入已經逐步減少了。

至於香港,GDP的增長好明顯地沒有中國那麼強勁,今年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經濟都是負增長,只不過第三季的負增長沒有第二季那麼恐怖,但是香港依然被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高企所影響,原因是香港政府的補就業計劃不會再延續下去,在生意仍然慘淡的情況之下,很多企業都會選擇繼續裁員,所以會令到失業率進一步推高。如果沒有估計錯誤,香港的失業率將會升至7%以上。在那麼多人失業的情況之下,理論上市民的消費能力會變得更加審慎,所以只能預期銷售情況只會低迷,而且這個情況將會延續至2021年,甚至更遠的將來。
其實這個疫情,也幫助了我屋企,節省了很多家庭醫療上的支出。記得過往,自己每一年總要去家庭醫生那裏光顧一兩次,原因不外乎傷風感冒。一家四口,一個人患病,很快便會傳染給其他家庭成員,所以去看家庭醫生,是一個連着一個,每年的醫療費用也不少,説少也要5,000多元。現在好了,天天出街戴口罩,用酒精洗手液,衛生意識強了,竟然一家人,差不多整整一年裏面,完全沒有病過,為這個家省下不少醫療費用,也令到自己一家人,身體健康,不是很好嗎?我相信這個情況不單止發生在我一家人身上,很多和我一樣的家庭都應該有同樣的情況發生。如果由此推斷,很多高收入人士,例如這些家庭醫生,相信收入亦都會相應地減少了。不知道會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呢?他們的消費模式會否因為收入減少而減少呢?最容易睇的便是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如果這個聖誕節人們願意花錢,希望令到零售業務會好一點,這樣能夠慢慢推動經濟繼續看好。

當然,我們香港現在是一個多事之秋的地方,外圍環境因素影響香港深遠。第一,現在沒有了內地客,零售業務的慘況,只要你行出街看一看,便知道了。加上歐洲很多國家現在再一次封城封國,要它們的經濟盡快恢復過來,談何容易?很多專家都估計,沒有3、5年時間,歐洲地區的經濟是好不起來的!
香港的商舖已經進入冰河時期。下一個要受災的,便是商廈。疫情令到世界各地的經營環境,有所改變。最明顯的便是「在家工作」。以前覺得在家工作可能只是一些個體戶才能夠做到,原來現在很多企業都能夠讓員工在家裏工作了。大前提是要互聯網基建發達,這樣便沒有困難了。如果這個在家工作的模式越來越多大企業能夠接受,這些企業要租用的地方便可以大大減少了,不單止在租金上能夠減少,其他的營運成本亦能夠相應遞減。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之下,也只能夠用這個方法去降低成本,繼續生存下去。

就是以上這個原因,所以開始感覺到中環的甲級寫字樓,租金壓力只會越來越大。租金少了,投資商廈的回報率自然亦都減少了,甲級商業大廈的市值會高嗎?相信不會了!在香港那一間企業擁有最多甲級商業大廈呢?是不是中環大地主置地呢?不管怎樣也好,如果對商業大廈的需求大大減少了,香港的地產市道,就會慢慢變差了。

不單止香港的商廈前景比較悲觀,甚至是住宅市場亦都可能慢慢有問題。有很多人可能會反駁的說,現在剛剛推出來的幾個樓盤,大排長龍,一Q清袋,而且中原地產指數節節上升,住宅市道還有問題嗎?香港是否仍然是一個國際的金融中心嗎?我當然希望它仍然是!但隨着香港的政治氣氛變差了之後,陸陸續續有外國企業會撤出香港。它們的撤出,令到它們的行政人員也不用在香港租用住宅地方,慢慢市道便會變差了。
早幾日和朋友說笑的說,中國威脅住在香港30多萬擁有加拿大籍的人的安全,到底會有多少人會選擇離開香港呢?如果假設有五萬加拿大籍的人選擇離開香港,對香港的住宅市道肯定帶來反面影響。就我個人來説,香港有一批比較有經濟能力的中學生,他們的家長已經陸陸續續安排孩子們往外地升學,英國暫時是一個主要的地方。學生跑了,當然對我的收入也會產生影響。所以我的未來日子也只能夠走一步,看一步。總括而言,看不到的未來!

香港的股票市場,原則上已經不會再屬於香港企業了。剩下來的英資企業,匯豐 (005)、中電 (002)、渣打(2888)、太古(19)、怡和,很可能在中國和英國關係變差之下,要困難地在香港繼續生存下去,分分鐘在無可奈何之下,要撤出香港,所以這些股票不建議買入。至於華資公司,只能夠默默的繼續經營,希望遲一些才俾人趕走吧!但我都很肯定,華資企業的運程在香港都走到差不多盡頭了。所以不單止李嘉誠的企業很難在香港繼續經營下去,其他的華資企業也不容易。甚至有一些本地的香港名門望族,也會慢慢將資金撤離,始終有錢人怕死,更怕他們的財富會一夜之間化為烏有,所以財富放在一個安全嘅地方,才是上策。
如果你要我勉強說出什麼行業在香港值得投資,我想來想去也只有電訊行業比較穩陣,因為流動通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上的必需品,不可能沒有的。所以我會看好香港電訊 (6823),其他的還有香港電視 (1137) 和新意網 (1686) 這些都比較穩當的業務。其他行業相信都會受到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小碰為佳。總之一句講晒,要在2021年在港股投資,要買一些和民生很有關係,必需品的業務的企業。

至於美股方面,我的投資系列裏面擁有的股票都非常有實力,包括了Apple (AAPL)、Microsoft (MSFT)、Google (GOOG)、Intel (INTC)、Pfizer (PFE)、Lockheed Martin (LMT)、IBM (IBM)、Tesla (TSLA) 、Oracle (ORCL)、台積電 (TSM)。這10間公司我不需要同時擁有,只要擁有幾隻已經很滿足了。當然我最喜愛的便是Microsoft。如果你要我說出一個理由為何那麼喜歡Microsoft,我只能夠講因為我喜愛它穩定的收入和盈利。而且這間公司仍然繼續不斷發展,所以雖然它已經是一隻比較成熟的科技股,但依然有力繼續向前衝。
我現在買入了Microsoft,看的不是現在的賺錢能力,而是希望可以考驗自己的眼光。到底自己的投資眼光是否準確呢?據說現在的芯片已經研發到三納米的水平。要再突破,似乎相當困難。所以需要靠另一種新技術來衝破這個樽頸位。其實當所有普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做量子電腦的時候,Microsoft、IBM、Google已經不斷在這個範疇裏面加以研究。我對科技充滿着憧憬,也期望着量子電腦的來臨。到時科技界又會有一場驚天動地的改變。那一間企業會在這個改變之下消失,那一間企業會在這個改變之下壯大,真的非常考眼光的。我認為Microsoft公司有資源、有人才、也有理想。即使創辦人Bill Gates 退下火線,新一代的領導層依然能夠繼續向前進發,所以我投下神聖的一票,用自己的財富去賭一賭它的未來。
這樣的賭注,有風險嗎?是有的,因為我年紀已經不輕了,這一鋪,可能是我退休前的最後一鋪。不成功、便成仁。哈哈!至於以上其他的美國股票,我都覺得前途很好。當然,如果真的投資起來,要小心逐隻去研究一下。因為現在世界變幻得很快,以為可以長久一點,但是一個消息,便能夠把所有嘢改變了。

所以我還是覺得無論在什麼地方投資股票,沿用股神巴菲特買下股票便持有幾十年不變的投資策略,可能已經不成了。定期的檢查自己手上持有的股票有沒有變質,這個才是最重要。當然,財富也是慢慢累積的。如果你的財富是在很短的時間便能累積很多,你便要小心一些,因為這些快來的財富,可能很快也會溜走。大家要緊記不要貪心,見好即收,上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