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澄清一件事件,基本上長實集團 (1113) 已經脫離了長和系。我們只可以認同長實集團是李嘉誠家族其中一間公司,極其量也只可以說它是長和系的姊妹公司。但原則上和長和系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同長和系有直接關係的上市公司就只有子公司的長江基建 (1038),和記電訊香港 (215),和孫公司電能實業 (006),和曾孫公司港燈 (2638) 等等。
自從2015年李嘉誠公司重組之後,1號仔到底有什麼投資活動呢?以下會為大家簡約地講述它的發展狀況。
2015年1月,屈臣氏集團宣布和荷蘭的保健美容零售商Dirx達成協議,收購旗下50美容零售店舖。
2015年8月,「3 Italia」和意大利的另一間流動電訊商Wind和併,成為意大利第一大電訊商。
2016年3月,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
2016年12月,屈臣氏集團全球店舖總數突破13,000家,中國內地佔了超過2,900家
2017年2月,「3 UK」收購了電訊盈科 (008) 在英國的UK Broadband Limited
2017年8月,「3 奧地利」收購了奧地利的另一間電訊商Tele 2
2017年8月,透過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收購了美國中西部煉油廠。
2017年11月,和記港口集團位於阿聯酋北部的港口開始了25年的新營運期。
從以上的投資活動來看,1號仔的發展步伐並沒有停滯下來,雖然不算都是甚麼大躍進,但也是緩慢的繼續向前邁進。
長和的最新業績
其實每次閱讀長和的財務報表,是最痛苦的一回事。因為它的業務實在太廣泛了。自己要消化它的所有資訊,也感到吃力,何況要在看完之後,再用簡易的方法令到其他閱讀者都能夠明白,這才是最痛苦的。在長和系列 (七) 裏面已經談及過長和集團最主要分開六大範疇,如下:
(1) 港口及相關業務
(2) 零售業務
(3) 環球基建業務
(4) 能源
(5) 環球流動電訊
(6) 其他各項業務
港口及相關業務方面
依然在全球有25個國家裏經營48個港口,並擁有超過275個經營泊位權益。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大約是$162億元,佔集團總額收入的8%,不算多,但此業務EBIT也可達$36.23億元,佔總EBIT的12%。但此範疇的業務呈現倒退,這可證明外圍環境並非想像中那麼好。港口和航運業是世界經濟的探熱針,如果他們的生意好的話,代表全球經濟繁華昌盛。反之,代表可能進入衰退期。最近聽到太古集團 (0019) 的航運業處於極為不穩定的狀態,大部份的船隻都是閑着的,這便可意識到港口業務是比較疲弱的,能夠賺取利潤已經是很不錯了。大家讀者也不要對此範疇有太大的期望。
零售業務方面
屈臣氏的店舖由以往的12,600家,增長到2017年上半年的13,300家,業務尚算平穩發展。2017年上半年的零售業務的收入高達港幣$736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39%,絕對是整個集團的最大收入的一個範疇。我相信此範疇可以提供非常巨大的現金流入,因為零售往往都是以現金交易的。雖然如此,但它的EBIT貢獻並不突出,只能提供大約$52億元,佔總EBIT的17%。這證明什麼呢?這證明零售事業雖然牽涉的銀碼比較大,但實際的利潤卻是微利,2017年上半年,這範疇的業務亦都呈現倒退,看來生意真的不好做。李嘉誠曾經表示過,百佳超市每做$100生意,純利大約是$2元,非常微不足道,但卻關乎民生。
環球基建業務方面
透過其子公司長江基建,和孫公司電能實業,不斷向外四出收購。2017年上半年,其環球基建業務的收入大約是$259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14%。但在計算EBIT時,它卻錄得大約$120億元,佔總EBIT大約35%,成為整個集團一個極為重要的盈利來源。這個業務都是多得小超人李澤鉅多年的辛苦經營才有如此效果。試想一下,做$259億元生意額,但有$120億的EBIT盈利,做基建的利錢也相當優厚。難怪小超人不斷在這方面加大投資。基建項目的優點是,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比較少,在再惡劣的經濟環境下,相信此範疇也能夠提供一個極為穩定的收入。但因為這範疇的生意也做得相當之大,外幣的升值或貶值變成會直接影響其以港幣計算的盈利,這個讀者們必須要緊記,尤其英鎊和歐元的走勢,絕對能夠影響它的盈利貢獻。這一項業務在2017年上半年也呈現倒退,原因正是英鎊大幅貶值所導致的後果。
能源業務方面
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低企,這個範疇的生意額和盈利只能夠保持,但並不突出。在2017年上半年,能源的總收入大約是$212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11%。而它的EBIT就只有$8.39億,佔總EBIT大若3%左右,非常微不足道。這亦證明了能源也有經濟周期的。石油在再最高峰的時候,每桶高達$150美元,有油田在手的長和,好似有了一部印銀紙機一樣,想印幾多就印幾多。但光輝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油價只是徘徊在美元$50一桶,此個業務不需要虧本,已經算是萬幸了,不能對它有太大苛求,更不要對它有太大的期望。這個範疇的業務唯一可以改善的地方便是不斷向上游和下游業務提出收購,希望可以做到一條龍的生產,這樣才能把每桶石油的生產成本盡量壓低。這樣才能在石油界中繼續佔有一席位。
環球流動電訊業務方面
收購了意大利的Wind電訊之後,在意大利電訊界已經成為龍頭大佬。最為可惜的是在英國收購O2電訊商時,竟然失敗。如果能夠成功的話,李嘉誠在歐洲的流動電訊業務版圖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強大。通過歐洲3集團,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大約是$332億元,佔整個集團總收入的17%,是第二大的主要收入來源,不容忽視。而它的EBIT也達$75億元,佔總EBIT的25%,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此項業務不斷正在增長,是未來集團的收入火車頭。
其他各項業務方面
發展狀況都是只有輕微的增長。在這些細微的業務𥚃,其中一個範疇便是「財政及投資與其他」,這一項生意應該是說,公司集團如何運用其手上的現金,在財務及投資上所賺到的利潤。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高達$200億元,佔集團總收入大約為11%,而EBIT的利潤只有$8.6億元,全數倒退。集團在這一個範疇的業務上沒有着墨太多,所以並不清楚它裏面到底有什麼投資項目可以為集團帶來驚喜。但今年香港股票市場大旺,希望它在投資方面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下圖展示了整個集團在2017年上半年的整體業務分布。無論是總收入或是EBIT,歐洲的比重是最大的。其實也可以間接這樣說,歐洲好,集團好。歐洲衰,集團衰。
長和的亮點在那?
近年長和的行動的確比過往少了很多,但並不代表它已經是一間不能再進步的公司了。其實這間公司的五大範疇裏面,仲有兩個亮點還未被發掘出來。第一個是零售業務,第二個是電訊業務。
在三年前的2014年,李嘉誠曾經考慮要將屈臣氏分拆上市。但轉眼間卻將屈臣氏的大若25%的股權,以港幣$440億元買給了由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投資基金淡馬錫。市場原本推算,如果屈臣氏上市的話,估值應該可以去到港幣$1,900億元。但這次出售屈臣氏25%股權只得$440億元,以此推斷,市值不過$1,770億元,比原先估值的小了百多億元。當時的霍建寧說,$1,900億元的估值,是以市盈率22倍為基礎的。由此推斷,當時的屈臣氏每年大約可以賺到港幣$86億元左右。
翻查2015年的財務報表,發現在零售 (即屈臣氏) 一項的EBIT是$123.28億元。當然這個不是純利,但相信應該可以賺超過霍建寧原先估計的$86億元。當然,EBIT越高,屈臣氏的估值便會越大,對李嘉誠和對淡馬錫都有絕對的好處。可惜的是在2016年的財務報表𥚃,零售這一項的EBIT輕微倒退了2%,只賺了$120.59億元。如果市盈率是以EBIT來計算的,那麼以市盈率22倍來計算,屈臣氏在2016年底應該價值$2,653億元左右,升值了不少喎!
如果李嘉誠真的被中國逼得太緊,不排除會再提出將屈臣氏分拆上市,再次套現走人。當初李嘉誠也說過,若然上市,只會選擇在香港或者在新加坡上市。現在有了淡馬鍚作為股東,不排除捨去香港,選擇在新加坡上市。反正在哪裏上市,目的只有一個,便是套現,所以在哪裏上市都是一樣的。
若真的能夠以港幣$2,600億元作為上市的基礎,只要再賣出25%,便能輕鬆地再套現多$650億元。淡馬錫方面所擁有的股權也能升值,而且可能可以將屈臣氏請到去新加坡上市,對大家雙方都有好處。到底這個分拆上市的可能性有幾大呢?到底何時會分拆呢?如果李嘉誠真的好想盡快撤離香港的話,相信2018年便可見到他的行動了。當年李嘉誠分拆屈臣氏,有派了$7元都特別股息。現在的香港股市呈現自2008年以來最高的水平,恒生指數超越30,000點,如果今次的分拆上市能夠在最佳的時間進行,相信可以用更高的市盈率去估值。李嘉誠在這方面的準成度,大家不用懷疑。到時候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再慶祝多一次,再次派發特別股息,同股東一起分享資產增值的成果。見下圖。
另一個可以分拆的項目便是歐洲電訊業務。其實不應該叫做歐洲電訊業務,應該叫做環球電訊業務。在歐洲地區,活躍客戶總數人高達4.590萬名,在香港客戶超過320萬名,在亞洲地區,活躍客戶超過7,740萬名,主要集中在印尼市場。別看小印尼這個市場,它雖然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但以人口排名,卻是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現在人口超過2.65億人。每年的經濟增長也高於5%,人民的生活逐漸改善,而且流動通訊設備已經變成所有人的必需品,所以印尼這個市場絕對不容忽視。
在2016年的年報展示了,長和的環球流動電訊EBIT高達港幣$160.23億元。如果可以以市盈率20倍作為分拆上市的基數,整個環球流動業務估值可以高達$3,200億元。隨便地拿出30%股權作公開認售,也能套現近千億港元。
別忘記李嘉誠可以一夜成名的傑作便是這個電訊行業𥚃。1999年10月尾,李嘉誠將英國「Orange」的49.01%股權賣給當時的德國電訊公司Mannesmann,錄得超過港幣$1,180億元的溢利,李超人更成為當年的最賺錢之神。不過這個神話並未就此完結,因為當時李嘉誠選擇了收取部份現金 ($478億元) 和10.20%的Mannesmann的股份作為收購「Orange」的代價,這批股份當時價值超過$700億元。幾個月之後,另一間公司Vodafone 高價提出收購 Mannesmann,使到李嘉誠所持有的10.20%股份價值從$700億元變成了總值$1300億元,無啦啦又賺多$500多億元。
Orange是李嘉誠在1993年以$80億元重組得回來的,並且在1996年在英國上市,據聞當時李嘉誠已經把所投資的金額全數拿回,所以當Orange在1999年被收購的時候,才會錄得如此龐大的利潤。Orange這間公司是李嘉誠由只有320萬名客戶養大至擁有超過3,500萬名客戶時才賣出。以此推斷,現在公司所擁有的客戶,在歐洲、在香港、在亞洲其他區域擁有的客戶總人數遠遠超過當年的3,500萬名客戶,讀者們,那你們認為長和的環球電訊業務是否應該很值錢呢?見下圖。
長和值幾多錢呢?
2017年11月24日,長和的收市價是98.75元,市盈率只有11.55倍,市值達到港幣$3,809億元。我們不需要把所有長和系的家當都拿出來稱一稱,只需要把三個範疇的資產拿出來,便知一、二。
第一項資產: 擁有76.87%長江基建 (1038),已經總值$1,365億元。
第二項資產: 擁有75%的屈臣氏,上面估值大約$2,600億元。
第三項資產: 擁有環球電訊業務,上面估值大約$3,200億元。
這三項資產的總值港幣$7,165億元,比它現有的市值高出88%,還有其他的資產,可以說是免費送給股東了。但有一樣東西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底,它的總負債亦高達$3,040億元。若然在往後的日子,李澤鉅能夠致力減少債務負擔,這間公司的價值便更加可觀了。
成為國際一級跨國企業?避開政治風險?
很多專家對李嘉誠撤出中國,都說成他對中國的經濟存著負面的睇法,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便慢慢撤出,避開投資風險。我個人是認同這個看法。但可能李嘉誠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便是避開政治風險。最近觀看了一個台灣的清談節目,內容提及李嘉誠撤資的原因。李嘉誠是江澤民系的人馬,路人皆知,老江一退落嚟,李嘉誠便失去了保護罩。自從習近平上場之後,對江系人馬的清算,從來沒有一刻停下來。你說李嘉誠在江澤民在位的時候沒有拿到任何好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真的要清算起來,睇怕李嘉誠的名字也應該在清算表之中。
如果你是李嘉誠,你能不怕嗎?為咗撇清關係,無論中國是多麼好的投資環境,李嘉誠還是早走早着,最怕是在中國多賺一分錢,最終可能逃不了。不單如此,清談節目中亦提及另外李嘉誠亦都得罪了江澤民和曾慶紅。話說在唐英年和梁振英的特首選舉中,中國突然間轉軚,要求選出梁振英為特首,但李嘉誠怕了梁振英,一意孤行的投了唐英年一票。結果唐英年輸了,也把老江得罪了!最後變成兩面不是人,左怕習近平清算,右又得罪了江澤民,能不跑嗎?
另外,李嘉誠公開地支持唐英年,也將梁振英得罪了。大家還記得,李嘉誠將其下的住宅酒店項目拆售,香港政府馬上出來阻止,先打了李嘉誠一巴掌。另外,碼頭工人爭取增加工資,政府放軟手腳,任由工人和社會團體在李嘉誠的總部抗議,加強言論壓力給李嘉誠,令他變成一個好冇人情味的僱主。其後更檢討香港電力公司的准許回報率,也是明顯衝着李嘉誠而來的。在處處受到碰壁的情況下,李嘉誠唯有毅然決定撤出香港。中國、香港同時撤出。
上面寫的全是負面的說法,以正面的說法是李澤鉅要將長和系所有公司都變成國際級的跨國企業。蕭若元曾經說過李嘉誠在世界商業界上頗有名氣,但並不是一線的名人,不如微軟,Google,Wal-Mart, Bloomberg, Facebook等出名。要成為一線的大企業,必須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蕭若元話李嘉誠只屬於二線頭一線尾的名人,往後便必須要靠李澤鉅將「CK」這個品牌發揚光大。以前覺得雄霸香港這個市場已經很了不起,現在看起來香港只不過是一個細小的金融中心,對李嘉誠父子來說,早已不安於在此地發展。以前有一位香港名人包玉剛,一度成為世界船王,相信李嘉誠會以他為借境,成為第二位香港人能夠揚名於世。
要公道一些去說,要成為一間世界級的大企業,掌管數以百計的子公司,僱用超過290,000名員工,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有一個連結,是介紹長系影片,希望大家欣賞一下李嘉誠所創立的一個成就,如果你是這間公司的其中一位股東,你更加必須要觀看一下自己的業務。
http://www.ckh.com.hk/tc/global/video_home.php?file=http%3A%2F%2Fview.vzaar.com%2F1283359%2Fvideo&caption=120#.WhLk-A000e0.email
2017年,李嘉誠做了一個專訪。在專訪中顯示出他的營商智慧。不過同時可以看見,他已經是一個徐徐老已的老人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正式交棒給予李澤鉅管理。跳出了香港,去到一個更大的商業競爭環境,小一份魄力,小一份智慧,都很容易殺戮而回,希望有一天能夠見到長和系在紐約上市。下面是李嘉誠專訪的連結,大家有時間不妨一看。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後語: 1號仔的公司架構實在太複雜了,本人不能夠將它的仔細業務一一道出來。所以這篇文章只能夠從大方向去研究到底1號仔是否值錢。同時,我們也需要去揣摩一下李嘉誠父子的諗法。最近我身邊的朋友一直埋怨1號仔的股價不升也不跌,經常徘徊在$100附近,好冇癮!投資股票尤如釣魚,需要有耐性去等候大魚上釣。擁有一間根基紮實的公司股票,不是更能抵受風吹雨打嗎?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53位人士,又增加了5位。衝破50大關。多謝大家的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39,728。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43,137。增長3,409閱讀人數。電訊盈科 (008) 的股價,這幾天真的有向上升的趨勢。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下一個目標是50,000閱讀人數,多謝晒各位😊😊😊😊😊
***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