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November 2017

長和 1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 (001),在重組後,不知不覺間又已經過了兩年多。在過往的時間,在這個大集團裏面,我的文章大部份都是圍繞着長江基建 (1038) 和電能實業(006) 來寫的。至於長和是整個大集團裏面的靈魂公司,是李嘉誠和李澤鉅的命根,所以他們最看重的便是它。這兩年來,這公司自身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動作表現給大家看,但它透過子公司 (長江基建) 和孫公司 (電能實業) 卻動作多多,時不時就有收購合併外國企業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不是由長和直接領軍,但也可以顯示出,它的擴展大計,是沒有一刻停下來的。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件,基本上長實集團 (1113) 已經脫離了長和系。我們只可以認同長實集團是李嘉誠家族其中一間公司,極其量也只可以說它是長和系的姊妹公司。但原則上和長和系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同長和系有直接關係的上市公司就只有子公司的長江基建 (1038),和記電訊香港 (215),和孫公司電能實業 (006),和曾孫公司港燈 (2638) 等等。


自從2015年李嘉誠公司重組之後,1號仔到底有什麼投資活動呢?以下會為大家簡約地講述它的發展狀況。

2015年1月,屈臣氏集團宣布和荷蘭的保健美容零售商Dirx達成協議,收購旗下50美容零售店舖。

2015年8月,「3 Italia」和意大利的另一間流動電訊商Wind和併,成為意大利第一大電訊商。

2016年3月,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

2016年12月,屈臣氏集團全球店舖總數突破13,000家,中國內地佔了超過2,900家

2017年2月,「3 UK」收購了電訊盈科 (008) 在英國的UK Broadband Limited

2017年8月,「3 奧地利」收購了奧地利的另一間電訊商Tele 2

2017年8月,透過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收購了美國中西部煉油廠。

2017年11月,和記港口集團位於阿聯酋北部的港口開始了25年的新營運期。

從以上的投資活動來看,1號仔的發展步伐並沒有停滯下來,雖然不算都是甚麼大躍進,但也是緩慢的繼續向前邁進。

長和的最新業績
其實每次閱讀長和的財務報表,是最痛苦的一回事。因為它的業務實在太廣泛了。自己要消化它的所有資訊,也感到吃力,何況要在看完之後,再用簡易的方法令到其他閱讀者都能夠明白,這才是最痛苦的。在長和系列 (七) 裏面已經談及過長和集團最主要分開六大範疇,如下:
(1) 港口及相關業務
(2) 零售業務
(3) 環球基建業務
(4) 能源
(5) 環球流動電訊
(6) 其他各項業務

港口及相關業務方面
依然在全球有25個國家裏經營48個港口,並擁有超過275個經營泊位權益。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大約是$162億元,佔集團總額收入的8%,不算多,但此業務EBIT也可達$36.23億元,佔總EBIT的12%。但此範疇的業務呈現倒退,這可證明外圍環境並非想像中那麼好。港口和航運業是世界經濟的探熱針,如果他們的生意好的話,代表全球經濟繁華昌盛。反之,代表可能進入衰退期。最近聽到太古集團 (0019) 的航運業處於極為不穩定的狀態,大部份的船隻都是閑着的,這便可意識到港口業務是比較疲弱的,能夠賺取利潤已經是很不錯了。大家讀者也不要對此範疇有太大的期望。

零售業務方面
屈臣氏的店舖由以往的12,600家,增長到2017年上半年的13,300家,業務尚算平穩發展。2017年上半年的零售業務的收入高達港幣$736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39%,絕對是整個集團的最大收入的一個範疇。我相信此範疇可以提供非常巨大的現金流入,因為零售往往都是以現金交易的。雖然如此,但它的EBIT貢獻並不突出,只能提供大約$52億元,佔總EBIT的17%。這證明什麼呢?這證明零售事業雖然牽涉的銀碼比較大,但實際的利潤卻是微利,2017年上半年,這範疇的業務亦都呈現倒退,看來生意真的不好做。李嘉誠曾經表示過,百佳超市每做$100生意,純利大約是$2元,非常微不足道,但卻關乎民生。

環球基建業務方面
透過其子公司長江基建,和孫公司電能實業,不斷向外四出收購。2017年上半年,其環球基建業務的收入大約是$259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14%。但在計算EBIT時,它卻錄得大約$120億元,佔總EBIT大約35%,成為整個集團一個極為重要的盈利來源。這個業務都是多得小超人李澤鉅多年的辛苦經營才有如此效果。試想一下,做$259億元生意額,但有$120億的EBIT盈利,做基建的利錢也相當優厚。難怪小超人不斷在這方面加大投資。基建項目的優點是,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比較少,在再惡劣的經濟環境下,相信此範疇也能夠提供一個極為穩定的收入。但因為這範疇的生意也做得相當之大,外幣的升值或貶值變成會直接影響其以港幣計算的盈利,這個讀者們必須要緊記,尤其英鎊和歐元的走勢,絕對能夠影響它的盈利貢獻。這一項業務在2017年上半年也呈現倒退,原因正是英鎊大幅貶值所導致的後果。

能源業務方面
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低企,這個範疇的生意額和盈利只能夠保持,但並不突出。在2017年上半年,能源的總收入大約是$212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11%。而它的EBIT就只有$8.39億,佔總EBIT大若3%左右,非常微不足道。這亦證明了能源也有經濟周期的。石油在再最高峰的時候,每桶高達$150美元,有油田在手的長和,好似有了一部印銀紙機一樣,想印幾多就印幾多。但光輝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油價只是徘徊在美元$50一桶,此個業務不需要虧本,已經算是萬幸了,不能對它有太大苛求,更不要對它有太大的期望。這個範疇的業務唯一可以改善的地方便是不斷向上游和下游業務提出收購,希望可以做到一條龍的生產,這樣才能把每桶石油的生產成本盡量壓低。這樣才能在石油界中繼續佔有一席位。

環球流動電訊業務方面
收購了意大利的Wind電訊之後,在意大利電訊界已經成為龍頭大佬。最為可惜的是在英國收購O2電訊商時,竟然失敗。如果能夠成功的話,李嘉誠在歐洲的流動電訊業務版圖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強大。通過歐洲3集團,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大約是$332億元,佔整個集團總收入的17%,是第二大的主要收入來源,不容忽視。而它的EBIT也達$75億元,佔總EBIT的25%,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此項業務不斷正在增長,是未來集團的收入火車頭。

其他各項業務方面
發展狀況都是只有輕微的增長。在這些細微的業務𥚃,其中一個範疇便是「財政及投資與其他」,這一項生意應該是說,公司集團如何運用其手上的現金,在財務及投資上所賺到的利潤。在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高達$200億元,佔集團總收入大約為11%,而EBIT的利潤只有$8.6億元,全數倒退。集團在這一個範疇的業務上沒有着墨太多,所以並不清楚它裏面到底有什麼投資項目可以為集團帶來驚喜。但今年香港股票市場大旺,希望它在投資方面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下圖展示了整個集團在2017年上半年的整體業務分布。無論是總收入或是EBIT,歐洲的比重是最大的。其實也可以間接這樣說,歐洲好,集團好。歐洲衰,集團衰。


長和的亮點在那?
近年長和的行動的確比過往少了很多,但並不代表它已經是一間不能再進步的公司了。其實這間公司的五大範疇裏面,仲有兩個亮點還未被發掘出來。第一個是零售業務,第二個是電訊業務。

在三年前的2014年,李嘉誠曾經考慮要將屈臣氏分拆上市。但轉眼間卻將屈臣氏的大若25%的股權,以港幣$440億元買給了由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投資基金淡馬錫。市場原本推算,如果屈臣氏上市的話,估值應該可以去到港幣$1,900億元。但這次出售屈臣氏25%股權只得$440億元,以此推斷,市值不過$1,770億元,比原先估值的小了百多億元。當時的霍建寧說,$1,900億元的估值,是以市盈率22倍為基礎的。由此推斷,當時的屈臣氏每年大約可以賺到港幣$86億元左右。

翻查2015年的財務報表,發現在零售 (即屈臣氏) 一項的EBIT是$123.28億元。當然這個不是純利,但相信應該可以賺超過霍建寧原先估計的$86億元。當然,EBIT越高,屈臣氏的估值便會越大,對李嘉誠和對淡馬錫都有絕對的好處。可惜的是在2016年的財務報表𥚃,零售這一項的EBIT輕微倒退了2%,只賺了$120.59億元。如果市盈率是以EBIT來計算的,那麼以市盈率22倍來計算,屈臣氏在2016年底應該價值$2,653億元左右,升值了不少喎!

如果李嘉誠真的被中國逼得太緊,不排除會再提出將屈臣氏分拆上市,再次套現走人。當初李嘉誠也說過,若然上市,只會選擇在香港或者在新加坡上市。現在有了淡馬鍚作為股東,不排除捨去香港,選擇在新加坡上市。反正在哪裏上市,目的只有一個,便是套現,所以在哪裏上市都是一樣的。

若真的能夠以港幣$2,600億元作為上市的基礎,只要再賣出25%,便能輕鬆地再套現多$650億元。淡馬錫方面所擁有的股權也能升值,而且可能可以將屈臣氏請到去新加坡上市,對大家雙方都有好處。到底這個分拆上市的可能性有幾大呢?到底何時會分拆呢?如果李嘉誠真的好想盡快撤離香港的話,相信2018年便可見到他的行動了。當年李嘉誠分拆屈臣氏,有派了$7元都特別股息。現在的香港股市呈現自2008年以來最高的水平,恒生指數超越30,000點,如果今次的分拆上市能夠在最佳的時間進行,相信可以用更高的市盈率去估值。李嘉誠在這方面的準成度,大家不用懷疑。到時候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再慶祝多一次,再次派發特別股息,同股東一起分享資產增值的成果。見下圖。

另一個可以分拆的項目便是歐洲電訊業務。其實不應該叫做歐洲電訊業務,應該叫做環球電訊業務。在歐洲地區,活躍客戶總數人高達4.590萬名,在香港客戶超過320萬名,在亞洲地區,活躍客戶超過7,740萬名,主要集中在印尼市場。別看小印尼這個市場,它雖然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但以人口排名,卻是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現在人口超過2.65億人。每年的經濟增長也高於5%,人民的生活逐漸改善,而且流動通訊設備已經變成所有人的必需品,所以印尼這個市場絕對不容忽視。

在2016年的年報展示了,長和的環球流動電訊EBIT高達港幣$160.23億元。如果可以以市盈率20倍作為分拆上市的基數,整個環球流動業務估值可以高達$3,200億元。隨便地拿出30%股權作公開認售,也能套現近千億港元。

別忘記李嘉誠可以一夜成名的傑作便是這個電訊行業𥚃。1999年10月尾,李嘉誠將英國「Orange」的49.01%股權賣給當時的德國電訊公司Mannesmann,錄得超過港幣$1,180億元的溢利,李超人更成為當年的最賺錢之神。不過這個神話並未就此完結,因為當時李嘉誠選擇了收取部份現金 ($478億元) 和10.20%的Mannesmann的股份作為收購「Orange」的代價,這批股份當時價值超過$700億元。幾個月之後,另一間公司Vodafone 高價提出收購 Mannesmann,使到李嘉誠所持有的10.20%股份價值從$700億元變成了總值$1300億元,無啦啦又賺多$500多億元。

Orange是李嘉誠在1993年以$80億元重組得回來的,並且在1996年在英國上市,據聞當時李嘉誠已經把所投資的金額全數拿回,所以當Orange在1999年被收購的時候,才會錄得如此龐大的利潤。Orange這間公司是李嘉誠由只有320萬名客戶養大至擁有超過3,500萬名客戶時才賣出。以此推斷,現在公司所擁有的客戶,在歐洲、在香港、在亞洲其他區域擁有的客戶總人數遠遠超過當年的3,500萬名客戶,讀者們,那你們認為長和的環球電訊業務是否應該很值錢呢?見下圖。

長和值幾多錢呢?
2017年11月24日,長和的收市價是98.75元,市盈率只有11.55倍,市值達到港幣$3,809億元。我們不需要把所有長和系的家當都拿出來稱一稱,只需要把三個範疇的資產拿出來,便知一、二。

第一項資產: 擁有76.87%長江基建 (1038),已經總值$1,365億元。

第二項資產: 擁有75%的屈臣氏,上面估值大約$2,600億元。

第三項資產: 擁有環球電訊業務,上面估值大約$3,200億元。

這三項資產的總值港幣$7,165億元,比它現有的市值高出88%,還有其他的資產,可以說是免費送給股東了。但有一樣東西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底,它的總負債亦高達$3,040億元。若然在往後的日子,李澤鉅能夠致力減少債務負擔,這間公司的價值便更加可觀了。

成為國際一級跨國企業?避開政治風險?
很多專家對李嘉誠撤出中國,都說成他對中國的經濟存著負面的睇法,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便慢慢撤出,避開投資風險。我個人是認同這個看法。但可能李嘉誠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便是避開政治風險。最近觀看了一個台灣的清談節目,內容提及李嘉誠撤資的原因。李嘉誠是江澤民系的人馬,路人皆知,老江一退落嚟,李嘉誠便失去了保護罩。自從習近平上場之後,對江系人馬的清算,從來沒有一刻停下來。你說李嘉誠在江澤民在位的時候沒有拿到任何好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真的要清算起來,睇怕李嘉誠的名字也應該在清算表之中。

如果你是李嘉誠,你能不怕嗎?為咗撇清關係,無論中國是多麼好的投資環境,李嘉誠還是早走早着,最怕是在中國多賺一分錢,最終可能逃不了。不單如此,清談節目中亦提及另外李嘉誠亦都得罪了江澤民和曾慶紅。話說在唐英年和梁振英的特首選舉中,中國突然間轉,要求選出梁振英為特首,但李嘉誠怕了梁振英,一意孤行的投了唐英年一票。結果唐英年輸了,也把老江得罪了!最後變成兩面不是人,左怕習近平清算,右又得罪了江澤民,能不跑嗎?

另外,李嘉誠公開地支持唐英年,也將梁振英得罪了。大家還記得,李嘉誠將其下的住宅酒店項目拆售,香港政府馬上出來阻止,先打了李嘉誠一巴掌。另外,碼頭工人爭取增加工資,政府放軟手腳,任由工人和社會團體在李嘉誠的總部抗議,加強言論壓力給李嘉誠,令他變成一個好冇人情味的僱主。其後更檢討香港電力公司的准許回報率,也是明顯衝着李嘉誠而來的。在處處受到碰壁的情況下,李嘉誠唯有毅然決定撤出香港。中國、香港同時撤出。

上面寫的全是負面的說法,以正面的說法是李澤鉅要將長和系所有公司都變成國際級的跨國企業。蕭若元曾經說過李嘉誠在世界商業界上頗有名氣,但並不是一線的名人,不如微軟,Google,Wal-Mart, Bloomberg, Facebook等出名。要成為一線的大企業,必須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蕭若元話李嘉誠只屬於二線頭一線尾的名人,往後便必須要靠李澤鉅將「CK」這個品牌發揚光大。以前覺得雄霸香港這個市場已經很了不起,現在看起來香港只不過是一個細小的金融中心,對李嘉誠父子來說,早已不安於在此地發展。以前有一位香港名人包玉剛,一度成為世界船王,相信李嘉誠會以他為借境,成為第二位香港人能夠揚名於世。

要公道一些去說,要成為一間世界級的大企業,掌管數以百計的子公司,僱用超過290,000名員工,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有一個連結,是介紹長系影片,希望大家欣賞一下李嘉誠所創立的一個成就,如果你是這間公司的其中一位股東,你更加必須要觀看一下自己的業務。
http://www.ckh.com.hk/tc/global/video_home.php?file=http%3A%2F%2Fview.vzaar.com%2F1283359%2Fvideo&caption=120#.WhLk-A000e0.email

2017年,李嘉誠做了一個專訪。在專訪中顯示出他的營商智慧。不過同時可以看見,他已經是一個徐徐老已的老人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正式交棒給予李澤鉅管理。跳出了香港,去到一個更大的商業競爭環境,小一份魄力,小一份智慧,都很容易殺戮而回,希望有一天能夠見到長和系在紐約上市。下面是李嘉誠專訪的連結,大家有時間不妨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LEI8OCGrU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後語: 1號仔的公司架構實在太複雜了,本人不能夠將它的仔細業務一一道出來。所以這篇文章只能夠從大方向去研究到底1號仔是否值錢。同時,我們也需要去揣摩一下李嘉誠父子的諗法。最近我身邊的朋友一直埋怨1號仔的股價不升也不跌,經常徘徊在$100附近,好冇癮!投資股票尤如釣魚,需要有耐性去等候大魚上釣。擁有一間根基紮實的公司股票,不是更能抵受風吹雨打嗎?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53位人士,又增加了5位。衝破50大關。多謝大家的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39,728。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43,137。增長3,409閱讀人數。電訊盈科 (008) 的股價,這幾天真的有向上升的趨勢。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下一個目標是50,000閱讀人數,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

Sunday 19 November 2017

電訊風雲: PCCW 1

電訊盈科 (008),現在歸於平淡,沒有太多極具震撼性的消息公布出來。但是返回17年前,它確實是一隻「舉世無雙」、令人「聞風喪膽」的股票。說它是舉世無雙,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它的主子李澤楷做了一件震撼全城的收購行動,竟可以以無形資產,去鯨吞一間有百多年歷史的香港電訊。上演一場蛇吞象的收購行動。李澤楷所做的創舉,比他的爸爸李嘉誠當年鯨吞和黃 (0013) 更加大胃口。當時,李澤楷提出以現金加股票折合總值美金$349億元 (大約港幣$2,722億元) 向大東電報局收購香港電訊的54%股權。這場世紀收購到現在還沒有人可以打破他的紀錄,可是,這場收購行動也幾乎把李嘉誠嚇破膽,也非常生氣,但李澤楷一於少理!


小小超能夠將一間完全不起眼的上市公司 (得信佳1186),像氣球一般的吹至市值高達$6,000億元 (合併了收購回來的香港電訊後的總值) 的神話,在這10多20年裏,睇怕沒有一項收購的價值可以和它媲美,所以用上「舉世無雙」這一詞去形容李澤楷和他的電訊盈科是最貼切不過的形容詞。


至於「聞風喪膽」這一詞,應用在電訊盈科身上也是夠貼切的。在老一輩的長輩口中經常提及電訊盈科的股價由歷史上的$28元跌至未五合一之前的$0.8元一股,其股價一共蒸發了97%。據前輩口中所說,很多退休了的公公婆婆便是因為將香港電訊的股份轉換成電訊盈科的股份後,所有身家便蒸發於無形。所以,就算現在再次提起電訊盈科,依然有很多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對其被之側吉,這就是所謂的「聞風喪膽」。通常一間公司的股價蒸發了97%,原則上可以被打入冷宮,永不超生了。但說也奇怪,電訊盈科不但沒有從此消失,而且現今竟然還可以成為香港流動市場的領導者。


回到2000年,我身無分文,對科網股,全無認識,也全不感興趣,所以避過這一劫。但我有位阿姨她便沒有那麼好運了。中六合彩都沒有那麼準,她正正便是在高位每股$28元真金白銀的買了一萬股。福便沒有她份,禍就在她身邊徘徊。最低位的時候,這一萬股只值$8,000多元。最後她到底有沒有賣出股票,還是當牆紙貼在自己的房中警惕警惕自己,這個便無從稽考了。反正大家也不敢再提起她的傷心血淚史了。


電訊盈科的業務範疇

電訊盈科的業務大致上可以分為上市業務和非上市業務。電訊盈科控制兩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第一間是香港電訊 (6823),市值大概港幣$727億元,而電訊盈科持有3,934,967,681股或51.97%。第二間是盈大地產 (432),市值只有12.72億元,而電訊盈科持有285,088,666股或70.83%。見下圖。


電訊盈科非上市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電訊盈科媒體 (PCCW Media)。它的主要業務範疇包括以NOW TV為首提供超過180條本地和國際性的頻道於客戶。另外還有以Viu為品牌的免費電視媒體,現在在本港提供兩條免費頻道。它的業務伸延至香港以外其他地方包括東南亞、印度、中東和部份非洲國家。現有客戶已經增長超過1,200萬用戶。其他次一級的業務包括MOOV數碼音樂服務和黃業指南業務。


第二類是電訊盈科企業方案(PCCW Solutions)。主要提供一些先進技術的IT服務於本港或內地企業。業務範圍可以包括是雲端計算服務、系統的開發、數據中心的托管和管理、電子商務服務等等。這個業務的最大客戶正是香港政府和其他各大金融機構及跨國企業。見下圖。


最新業績
電訊盈科2016年度的業績一共賺了$20.51億元,每股盈利$0.2679元,但它每股派息竟然高達$0.2833元,派息比率超過105%。至於2017年上半年一共賺了$12.93億元,已經等同上年度的盈利的63%,只要下半年不要因為打減價戰影響業績太大,iPhone X的上台計劃能夠令到客戶每月消費增加,相信2017年全年的業績應該會比2016年所賺的$20.51億元為高,同時也希望它的全年派息也都會再創新高。見下圖。

斷斤稱
電訊盈科到底值不值錢,真的是見仁見智。如果用內含價值去量度,它的每股資產淨值在2016年底只有$1.5578元,但現在的市場買賣價格卻是$3.4元,市賬率是高達2.18倍。一般保守的投資者未必能夠接受這個市賬率。但如果我們換另一個角度去衡量電訊盈科的價值,又可能有另一番體驗。電訊盈科本身現有的市值大約是$332億元,但它所擁有的另外兩間上市公司又應該值多少錢呢?

香港電訊 (6823),以市值港幣$727億元去計算,電訊盈科擁有 (51.97%) 的價值已經是$377.82億元,比整間電訊盈科的$332億元市值還要高出$45.82億元,照這樣計算,其他的電訊盈科的業務已經算是免費送給所有股東的。

盈科地產 (432),以市值港幣$12.72億元計算,電訊盈科擁有的價值應該是本身價值$9億元左右。但有一樣東西,讀者要注意的是,盈科地產每股的帳面淨值是$12.289元 (為何會如此值錢,以後有機會再說),市賬率只有0.2547倍。如果以真實的價值去計算,電訊盈科擁有的盈大地產的真實價值應該是$35.34億元才對。見下圖。
至於電訊盈科媒體的業務 (即Now TV 和Viu TV),在EBITDA的計算方法下仍然有$500萬元的虧損。所以用最簡單的思維去估計,這項業務是沒有價值的。見下圖紅色格的地方

至於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業務,在EBITDA的計算方法下,它錄得$7.61億元的盈利。若果以市盈率15倍去計算,這個範疇也值$115億元。見下圖綠色格的地方。

若果斷斤稱,電訊盈科應該值$528.16億元 ($377.82億元 + $35.34億元 + $115億元),加上股息率達致$6.57%,你話它現在是值錢還是不值錢呢?當然,值唔值還要看很多不同的因素,以下列出電訊盈科的幾個亮點供大家參考參考一下。

電訊盈科的亮點
亮㸃1: 可能被收購/賣盤

要收購香港電訊,並非太容易,因為它的市值畢竟也達到700多億元,而且電訊盈科擁有超過51%的股權,難以突襲收購成功。但是如果奪得電訊盈科的控制權,便可直接把香港電訊吞下肚。最重要的是電訊盈科的股權比較分散。最大股東是李澤楷,他持有28.97%,第二大股東是中國聯合網絡通訊集團有限公司 (簡稱中聯通),它持有18.49%。除非這兩大股東肯攜手合作,否則的話,其實電訊盈科是容易被人狙擊的。

就算不會被人狙擊,賣盤也是極有可能的。大家都知道李嘉誠曾經講過會出錢買一些李澤楷喜歡的項目。富衛保險便是李澤楷的其中一項私人業務。這項資產到底值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不過相信價值也是以數百億元去計算的。反觀持有電訊盈科28.97%的股權,總值也不過是港幣$96億元左右。如果李澤楷將來沒有意欲繼續去經營電訊盈科,賣盤出去一點也不出奇。反正李澤楷都好少關注電訊盈科的前途。如果真的賣盤,會不會益到小股東還是未知之數,因為如果買主只是要李澤楷手上的股份,便不需要提出全面收購。但肯定可以令到股價得到一些提振。但是如果是第二大股東中聯通買入李澤楷所持有的股份,那便有希望可以提出全面收購,對小股東來說絕對有利。

亮點2: 可能有合併的行動
長和系的業務重心已經慢慢向歐洲移去,尤其是李嘉誠的歐洲電訊業務,做得非常好。相對香港這個細小的流動電訊市場,1號仔可能不太留戀。所以旗下的和記電訊香港 (215) 有可能賣盤。既然要賣盤的話,所謂肥水不留別人田,要賣都賣比自己人啦,和記電訊香港的市值現在大約是港幣$136億元,電訊盈科要收購它並不是難事。別忘記前陣子,電訊盈科將英國的業務賣給了長和系,自己又有錢賺,又可以幫老父壯大歐洲業務,此乃雙贏格局。所以我們不可以抹煞李嘉誠將和記電訊香港和電訊盈科合併的可能性。

這個世上並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商業的環境裏,更加能夠顯示這個真理。說不定有一天,電訊盈科會提出收購香港寬頻 (1310)。一來可以壯大自己市場佔有率,二來可以消滅這個電訊界的壞分子,三來減少競爭,對未來盈利也有幫助。香港寬頻的市值比和記電訊香港還要細,只有接近大約港幣$100億元,要收購它,相信並非一件難的事,因為他們的主要股東股權極度分散。所以這個收購行動的可能性,也是不可以抹煞的。見下圖。

亮點3: 高息,價低
電訊盈科的股價長期徘徊在$4元至$5元之間。在2017年裏,最高價格是在3月17日的$4.95元,最低價格是在9月26日的$4.2元,而且它的市盈率並非太高,只有16.23倍左右。如果把它當成科技股來看,它的市盈率算是非常之低。另外,它的股息率達到6.51%,算是非常高的回報。如果它往後業績能夠保持穩定,加上派發高股息,遲早會被市場注意的,這樣還怕它的股價不會升嗎?

亮點4: 科技世界
5G流動通訊系統已經準備就緒,一旦正式可以運用,相信很多顧客都願意付出更高的月費來換取極速的快感,所以它的業績可能因為月費上升所帶動,而令到盈利上升,這樣的話,極有可能可以推動股價衝破$5元的心理關口。

亮點6: 分拆未上市的業務
電訊盈科還有兩大業務有機會可以分拆上市。第一個有機會上市的是免費電視,即是Viu TV。只要將這個業務養至收支平衡,便能夠啟動分拆上市計劃。這個目標要視乎免費電視業務能否在這一兩年之間達到收支平衡,甚至有盈利貢獻。以電視廣播 (511) 的市盈率25倍來計,Viu TV 的總價值可能高達佰億元。

另外還有一個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業務,上面也提及過是錄得盈利的一個業務,如果將它分拆出來,這個業務的價值也是超過百億元的。

亮點7: 有新股東加入Viu TV
在2017年8月引入三名投資者,他們包括弘毅投資,Foxconn Ventures 和淡馬錫(Temasek) 去共同管理免費電視業務。根據電訊盈科的通告指出,這三間公司願意出資美金$1.1億元 (即是大約港幣$8.58億元) 去換取Viu TV的18%股權。用這些數據去推斷,這個免費電視的價值可以高達$47.7億元,雖然它還未有盈利貢獻,但已經有新股東願意投資在這個項目上,已經是一個非常難得預期。這個免費電視業務現在每年大約虧蝕$2億元左右,現在有了這$8億多元資金可以繼續投入去免費電視項目上,起碼可以玩多四年,同時間就能減輕了電訊盈科的投資壓力,這個已經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亮點。

亮點8: 搶盡電視廣播 (511) 的市場佔有率
電視廣播 (即是TVB),最近的劇集越來越是低質素的製作,藝員紛紛跳船,北想搵人仔。在人才凋零的情況下,電視廣播的盈利每況愈下。這樣便方便了Viu TV的崛起,希望搶佔更多的市場佔有率,更可吸收更多的廣告商,盡快可以達到收支平衡

亮點 9: 機樓可發展地產項目
以前電訊盈科將其中一個機樓改建成住宅項目,叫做「盈峰1號」。雖然我不知道電訊盈科持有多少座機樓,趁着現在香港樓價高企,這些機樓的改建,便能夠為電訊盈科帶來更多的利潤。見下圖。

電訊盈科的隱憂
隱憂1: 李澤楷股權不多
正如上面所說,李澤楷的持股量不到三成,如果佢一個唔覺意,將股權出售於其他人,這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李澤楷真的不玩了,最有可能的是把餘下的股權賣給了有中資背景的公司。最終可能是由第二大股東接手李澤楷手上的股權。正正式式的成為國企股。將來更說不定會和中移動香港合併,那麼香港的流動通訊市場便有大半江山都落在中國政府的手裏,是否不好?我也說不準。但我會將佢看成一個負面的影響。

隱憂2: 被針對性的打減價戰
一日唔消滅香港寬頻 (1310),它便會經常用減價戰來擾敵。其減價方法極為進取,若果跟得不夠貼,又怕客戶會被它搶去,如果跟得太貼,盈利亦會受到影響,真是兩頭做人難。而且電訊盈科的對手不只一個,還有數碼通 (315),它雖然沒有古靈精怪的招式去對付敵人,但它有雄厚背景的母公司作為支持點,打起減價戰來亦絕不手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要在香港流動通訊市場生存,也極不容易。

隱憂3: 負債過高
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電訊盈科的總負債高達港幣$469億元,雖然公司有現金或等同現金總值$132億在手,淨負債也高達$337億元。財務負擔那麼重,加上碰上現在正是加息周期,將來的利息負擔可能會加重,因此盈利可能受到影響。派息方面也會受到負面影響,最終股價可能亦會受壓。

總結

正所謂母憑子貴,電訊盈科未來的前景,便落在它的兩個兒子身上,香港電訊 (6823) 和盈大地產 (432) 身上。香港電訊只要能夠提高服務質素,抵抗外來的攻擊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盈大地產在外國的地產項目將會在這一兩年內陸陸續續落成,到時候它的盈利應該會有爆炸性的上升。例如在印尼的優質辦公大樓雅加達盈科中心正進入最後施工階段,預料將於本年度第三季取得正式入伙紙。同時,位於北海道項目方面,Park Hyatt Niseko Hanazono及Park Hyatt Niseko Hanazono Residences的建築工程已於4月動工,預料將於2019年底竣工。這些都是優質的地產項目,將來應該可以買到好價錢,所以盈大地產應該會越嚟越值錢。

至於Viu TV,雖然依然處於虧本狀態,但它的廣告收入的大量改善了,而且又有三位新股東揼錢加入這個項目,雖然銀碼不多,只是區區的$8億元左右,但最重要的是這三名股東都不是傻仔,如果他們對這一門生意沒有把握,根本就不會投資落來這個項目上。所以如果我們向好方面去想,免費電視這門生意很有可能在兩至三年後已經可以達致收支平衡,甚至可以帶來盈利。
10多年前的傷痛也應該要放下了,重新去了解電訊盈科的現有價值,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可能可以將以往失去的東西在將來可能全部拿回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誰也估不到10多年前的馬化騰,今天卻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首富呢!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48位人士,又增加了4位。爭取這篇文章可以衝破50大關。多謝大家的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36,243。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39,728。增長3,485閱讀人數,原來另類文章都可以吸引3,000多人去欣賞,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離開40,000閱讀人數的目標只差一點點,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

Sunday 12 November 2017

不倒翁哲學: 我要學做生意!

我和朋友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題材總離不開股票和做生意。當中我們經常慨嘆現今的商業世界裏,大公司壟斷了整個市場,細公司因為財力不夠,人力不夠,其他資源不夠的情況下,競爭能力逐漸衰退。我稱它為Offline競爭。好衰唔衰,細的實體公司亦受到另一股網上競爭的衝擊,生意就更加難做下去了,因為Online的虛擬公司,能夠廿四小時營業,不受大量存貨存積影響。成本可以降至很低。相反,做實體生意的小公司,受到租金的上升,工人爭取加薪,實體貨品需求減少等不利因素的困擾,自然難以繼續生存下去。

我曾經問過學生一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做生意呢?」大部份的他們都答不來。在我非常年青的時候,曾經對媽媽說過,希望日後可以做生意,賺很多很多的錢,去改善生活環境。媽媽問道: 「那你以後希望做那一門的生意啊?」我說我將來的生意便是「炒股票」。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道為何當時我會說要炒股票呢,但媽媽聽後很認真的說,炒股票不是做生意,風險很大,隨時輸到渣都冇。還叮囑我,將來老老實實的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這比炒股票強得多。當時,年少的我雖然不同意她的見解,但也找不出其他辯駁的理由。


後來真的儲了一筆資金,和人合資做一些小生意,結果如何?我兩次做生意的拍檔,只可以用李嘉誠曾經說過的一句說話作為總結「令人不寒而慄」。兩次的做生意經驗,不單止把儲蓄輸了,錢沒有了,固然心痛,但這都不是最重要。被拍檔用各種方法去欺凌和威嚇,使我畢生難忙,原來人是可以這樣恐怖。好彩最後有正義的律師朋友,在法律上幫我解決了問題。有真正的朋友很重要的。



從此,我便對人失去了信心,更不想再發夢做生意了,因為錢固然賺不到,而且會惹來一身的麻煩,何必呢?

那到底「做生意的定義」是什麼呢?我也再問過學生,咁「炒股票」算不算是做生意?大部份學生都不認同炒股票便是做生意。何解呢?他們的答案大部份都指出,炒股風險很高,隨時輸到阿媽都吾認得。但在我的思維裏,做甚麼生意都會存在一些風險,哪有零風險的生意可做?只賺不賠的道理?

所以對我來說,「做生意」的定義越簡單越好。 做生意便是在一買一賣的情況之下,完成一單交易,便算是做了生意了。當然,一單生意的成交,並不代表可以有利潤落袋,可以是白做,又可以是虧本的。很多上市公司,每年做幾十億生意,到頭來還是虧本收場,這些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思捷環球 (330),2015年一共蝕了$36.96億元。又例如國泰航空(293),2016年一共虧本了$5.75億元。所以如果說做生意是不會虧本的,這確實是一個大笑話。當然也有勵志的故事,例如李超人賣出了「中環中心」,帳面上賺了港幣$145億元,哈哈,要買多少樓盤出去,才能賺到這筆盈利呢? 是否簡單就是美呢?

其實,我們每一位打工仔每天都是在做生意,不是嗎?只不過打工仔的生意是和老闆做交易而已。打工仔付出的是時間、技能、經驗、學歷等等去和老闆做交易,所以到月底,老闆便會出糧給你,這便是交易,這便是做生意。哈哈,原來我們也都懂得做生意的。但是做這樣的生意生涯,主動權不是在我們打工仔這一邊,而是在老闆的那一邊。我們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例如超時工作不可以額外得到更多的工資。而且老闆隨時有權唔再同我們交易(即是被解僱) 我們的生意也再做不下去了。

打工仔做的生意「可大可小」,大的也是來自李嘉誠的公司,霍建寧和李嘉誠做生意,一年便可以賺到$2億元。大家是否羨慕不已呢?我卻不太羨慕,因為在「公平」的交易下,你要賺到對方$2億元,你以為那麼容易嗎?所謂「半斤八両」,比得兩億元你賺,斷古不會叫你坐在華麗的辦公室裏玩遊戲機吧。

現實中,老闆是買家,打工仔是賣家。老闆數量少,打工仔數量多,競爭自然激烈。只要有另一名打工仔,學歷比你高,技能比你強,經驗比你多,肯長時間為公司博命,最重要是他收的人工比你少,你便會逐漸被比下去,而且會逐漸被淘汰了。以前經常聽到職場上的三高、兩低 (年齡高、人工高、學歷高,效率低,學習能力低),便是最高危的一族,現在我信了!

所以,和你老闆做生意,並不是長久的方法,最好另覓出路。首要條件便是要儲多一些錢,再看看有沒有生意可以做。例如大劉的兒子劉偉曾經對年青人講過:「視乎年青人肯不肯犧牲去少啲日本旅行,睇小幾場戲。」我發覺劉偉對市場的觸覺非常貼地。在我身邊的很多學生們,他們真的有錢便去旅行,尤其去日本玩。把錢都用光了,哪有出頭日?雖然去少幾次日本旅行,未必可以買到樓,但至少手上會有一批資金,可以隨時運用。「機會」從不等人,但機會也很市儈的,你有錢在手的話,「機會」便會等埋你。

但是,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做小生意的老闆非常之不容易,面對的挑戰多不勝數。根據市場學的調查數據展示,每100間新成立的小公司,可以做超過一年的,而不倒閉的,可能不超過10間公司。而能做超過三年的又不倒閉的,相信三間都不夠。這些統計數字,證明了做小生意的競爭是如何激烈的。看看你們自己住的範圍裏,那些小商舖,是否開完又關,關完又開,他們都是虧本收場的。那既然小本經營的生意是那麼難做的,為何人們還是前仆後擁的想去做生意呢?因為這些人覺得他們的產品或服務都被別人的好,最終可以突圍而出,但現實是否是這樣呢?

再舉多一個實例 (由我好朋友所提供的真實資料),開一間時裝店舖。以現在的物價水平來計算,一間店舖,普普通通的裝修,$20萬、$30萬元是最保守的估計。這種成本我們稱為「沉澱成本 一 Sunk cost」,也即是無論你間店舖做與不做下去,這$30萬元的沉澱成本是哭也哭不回來的。假設店舖的租金是$10萬元一個月,兩個月按金加交第一個月租金,已經要支出$30萬元,當然其中$20萬元是可以取回的。這個鋪租便是我們經常說的「固定成本 一 Fixed cost」,這種成本無論你生意好壞,都必須要繳交的。所以固定成本越重,生意變越難做。

我朋友曾經講過,交租的一刻是最痛苦的。一個月有30日,一過了15號之後,時間便有如流水般的快速流逝,到了月尾,就是交租的時候。如果一個唔好彩,打風落大雨 (最好不要在周末),情況便更差了。

另一項支出便是存貨 (Inventory),最基本也要投放$15萬元。如果在大時大節前夕,例如農曆新年前,更要撥出更多資源去買入更多存貨,因為農曆新年,很多大陸工廠都不會開的,如不先預訂一批貨,到時候就算有客人來,也沒有貨給客人了。

最後便是營運成本,據朋友所說,需要有$30萬至40萬元的流動資金是必須的,因為還有人工、燈油火蠟的支出,這些都是浮動成本 (Variable costs),根據朋友所說,新店舖開張,總是要守一排的,不要以為40萬元很多,其實幾個月後便可以花光了。

投資一間小店鋪的總成本
裝修費: 30萬元

按金加第一期租金: 30萬元

存貨: 15萬元

流動資金: 40萬元

總投資金額: 115萬元

如果你有百多萬元在手,而且你性格喜歡和人接觸,不怕麻煩,不怕複雜,用這一筆錢來做自己喜愛的生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喜歡和人接觸,極度怕麻煩的人,做一些零售生意似乎不太適合你了。以我為例,我不擅長和人交際,有極具怕麻煩的人,又怕虧本,但又很想做生意,有什麼生意適合我做呢?答案便是:「炒股票」。這個詞聽起來非常刺耳,但卻是最正常嘅一種做生意方式。

做這門生意,好處多不勝數,請看以下的:

第一,這門生意無須註冊成立公司,非常個人化,省回一筆成立公司費用。

第二,並不需要交上期或安金。

第三,不需要裝修,只需要一部電腦或者一部手機便可

第四,如果你攞百幾萬去開一個理財戶口,銀行仲有錢俾返你,大概千零蚊奬賞。

第五,完全沒有固定成本,租金都可以慳返。

第六,只有浮動成本,買賣幾多,逐次計。據聞凱基證券唔收手續費添。

第七,工作時間短,由早上九點半至下晝四點,中間有一個鐘頭休息。最多五天工作。

第八,這門生意仲有股息可以收,又沒有需要準備存貨。

第九,無論生意做到幾大,一個人已經可以控制全盤生意。

第十,絕對不會比賣方拖延付款。

第11,不需要改良自家產品,因為它只是紙一張,不用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其實,在很多經濟學家的眼中,「炒股票」這門生意是最沒有社會貢獻的。為什麼呢?如果你是一個商人,能夠生產一件產品出來,例如一部手機,起碼這個社會都可以多一部手機用。這是從沒有變成有的結果。但股票就不同了,這門生意便是將一張紙低價買入,再高價賣出,買來賣去都是那張紙,對實體經濟完全沒有一點幫助。但是這一買一賣的生意,便造就了很多億萬富豪。看看今天的香港股票市場,有多少人因為買入騰訊的股份而發達的,大有人在。

你可能會問,炒股票不會血本無歸嗎?會,一定會。但起碼在經營成本方面可以降至最低。而且可以守一段更長的時間。做一盤小生意,一定要落手落腳自己去做,有時可能一年裏都沒可能放假一天,但到頭來卻是什麼都賺不到,最後又是執笠收場。同樣是輸到什麼都沒有,你會選擇炒股票,定是開一間7-11做小老闆呢?

讀者們可能會問,做實體生意,如果成績好的話,可以很有滿足感。而且可以把生意擴大,開分店,請多啲工人,變成一個大老闆。其實炒股票也可以慢慢擴大投資額的。以我為例,恆隆地產 (101) 是我的愛股。開始炒賣它的時候,資本不足,每次只能買入一千股(或一手),後來資本比較充足些,便開始兩千股,兩千股的買入,如此類推,這不是在擴大我的投資嗎?跟開實體分店有分別嗎?看來分別不大,而且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你以為開分店一定可以順順利利嗎?你以為請多一些人幫你工作,便沒有人事上的複雜問題存在嗎?在我印象當中,公司越大,人事越複雜,怕麻煩的我,永遠躲得遠遠的,但吃虧的總是自己,因為不合群,收風 (消息) 最遲,大家有沒有這種感想呢?

和公司老闆做生意,不是一個長遠之計,但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所以除了每個月的薪金收入之外,一定要發掘另一條財路。等多啲「水喉」射住自己,所以炒股票便是另一條財路。起碼當老闆不要你的時候,你還另有收入,不會馬上餓死。

又再舉一個例子,數碼通 (315),股息回報率超過6%。我經常都假設,如果數碼通的生意保持平穩,股價又不變,派息又有6%。如果我投資10萬元,一年的股息收入便有$6,000元,每個月平均就有$500元收入。如果我投資$100萬元,一年的股息收入便有$60,000元,平均每個月便有$5,000元的收入。用這個方法,努力賺錢,努力做生意 (買入數碼通股份),收入便會越來越多,期望總有一天,來自數碼通的收入可以超越自己工作薪金的收入,這樣生活便有了保證。當然如果你覺數碼通不夠穩定,那用匯豐銀行(005) 作假設便會更加適合了。

其實以上的假設是可行的,只要有恆心,慢慢去累積一隻有潛質的股票,它可以帶給你的利潤,能令你終身受用。

李嘉誠持有長和 (001) 股數是1,160,903,510股,2016年度每股派息$2.68元,李嘉誠家族可以收到$31.11億元。李嘉誠同時持有長實集團 (1113) 股數是1,161,903,510股,2016年到每股派發股息$1.53元,李嘉誠家族一共可以收到$17.78億元。2016年全年,李嘉誠家族一共收了$48.89億元,每天平均收入高達$1,339萬元,羨慕不羨慕?當然這些收入還未計及超人的私人投資收入,極有可能比收到的股息更加多。但請你不要忘記,超人有今天的收入和成就,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他由15歲打併到今天90歲的代價。

當然,香港也只有一個李嘉誠,他的成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但有一樣事情是肯定的,只要我們願意儲錢,然後將資源投放在有良好的回報項目上,將來也可以衣食無憂。看看住在九龍塘,西貢等地方,也有很多無名的隱形富豪。就讓今天開始,大家開始着手籌備如何「做生意」,為自己鋪出一條康莊的大道。

記住,買賣股票只是開業成本比較平,但並不是代表沒有風險,更不代表你可以亂來。買賣股票也是一門非常專業的職業。需要鬥智鬥(財)力,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能夠把你的生意做好: 須要腦根靈活,隨機應變,反應也要快,董經濟、懂政治,有極好的分析能力,有極好的洞察力,要對數字要敏感,要有會計和財務知識,要有膽識,要有極佳的耐性,不容易受人影響。如果你沒有擁有以上全部的條件,但又想做這門生意,你必須要非常非常小心,而且要不斷自我學習。要不是,您的投資,早晚也會變成大鱷的點心,一樣可以慘淡收場,切記切記。

最後,有一位富有的老前輩曾經說過一句說話:「有膽無錢,冇得發達。有錢冇膽,冇得發達。」這句名言,我銘記於心,就讓我們先解決無錢這個問題吧。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後語: 我知道這些類型文章不會吸引很多資深的投資者閱讀,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我也希望有一些比較年青的朋友們,能夠閱讀此文章後,發現儲錢的重要性。在年青的時候,懂得為自己鋪出一條美麗的道路,這才是聰明人。李嘉誠曾經說過他36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確保將來生活無憂,因為他年青的時候沒有浪費時間,努力賺錢,努力儲錢,雪球便要滾越大。以他現有的財富,吃10世也吃不完。寫完這篇文章之後,也發覺自己要再努力多一點,才不枉此生。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44位人士,又增加了10位。增加得最多的一次,實在太有滿足感了,多謝大家的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32,537。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36,243。增長3,706閱讀人數,也是開blog以來,最多人數閱讀的一篇文章。離開40,000閱讀人數的目標,越來越近了,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

Sunday 5 November 2017

周身寶: 長實集團 1

谷氣的文章
最近這兩天 (10月16日前後) 市面上傳得非常熱鬧的一件事,由長實地產改名為長實集團(1113),將所持有75%業權的「中環中心」商廈可以以破紀錄的港幣$402億元出售於中資背景的石油公司 (其實買家是誰還未清楚)。如果這是事實,便是李澤鉅在2017年要完結前的最後一台重頭戲。我還興致勃勃的等待確認這場世紀大買賣,然後可以寫一篇它的文章。我的文章草稿也準備好了,而且還開始寫作,希望一路寫一路等待大買賣的確認。可惜,等了又等,這場大買賣的確定性似乎存在變數。

到了10月27日,依然沒有什麼動靜,原本想着,既然沒有什麼動靜,也沒有什麼可以寫的,所以把寫了一半的內容都停下來,不寫了。但是,後來看見了一則小新聞,指長實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在公開場合表示中環中心依然是集團名下的資產,並無授權拆售出去。由於他的這番說話,我便有另一個想法,不賣出去有不賣出去的寫法,所以重新起稿,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為何有高價出售物業的傳聞。所以,接下來便是不斷的去完成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在11月5日可以準時出版和大家討論討論一番。

誰不知,當我的文章接近完成階段的時候 (即11月1號),突然傳來驚人消息,長實集團確認了以港幣$402億元出售於獨立第三者 (港澳台僑和平發展)。這個消息幾乎把我氣死了,因為我又要再重新再設計過一篇合乎事實的文章。雖然今天是11月2日,事情好像已經確認了一切,但從新聞裏,仍然沒有報導長實集團是否已經收到訂金。既然都已經成了事實,為何沒有公布訂金的數字呢?會不會還存在有不確定性的變數呢?對於長實集團這次對外公布出售物業的安排有欠妥當,感覺不應該,堂堂一間藍籌股公司,怎可如此兒戲呢!

長實集團物業 (中環中心) 的升值路程
上年九月中 (2016年),中環中心頂樓以高價港幣$7.38億元賣出,買入這層頂樓的應該也是中資的背景 (啟潤國際有限公司)。中環中心79樓頂樓的面積為13,213呎,平均每呎售賣價是$5.58萬元一呎,破盡全香港紀錄。亦因為頂樓賣得那麼好的價錢,那麼其他樓層的價值同樣水漲船高。記得在「長和系列五: 長地周身寶」的文章中也談及過,最初市場上傳出的是李澤鉅會以港幣$200億元出售整棟商廈,後來再演變成已高達$348億元賣給有中資背景的銀行 (沒有說明是那一間銀行)。由於當時這棟商廈的價值在很少時間來便大幅升值,市場人士對長實集團這家公司開始另眼相看。見下圖。

再加上,長實集團不斷在$50元附近回購自己股份,這便證明了公司的實際價值遠比市場估計的為高,所以李澤鉅不斷以公司名義回購股份,務求李氏家族在公司的持股量可以間接地上升。見下圖。

在2015年底,李嘉誠只持有長實集團30.18%。但到了2016年底,因為有回購股份的關係,李嘉誠持有的股份輕微地增長至30.62%。在2017年上半年的六個月𥚃,公司高調地動用接近港幣$70億元回購公司股份。見下圖。

因此李嘉誠在公司的持股量進一步推升至31.34%。假若將來真的會把公司的物業一個一個的出售,最大的得益者肯定會是李嘉誠父子。見下圖。

市場對這一宗買賣有着很多傳聞,其中一個傳聞指出長實集團管理層原本已經同意以港幣$375億元出售整棟商廈,最後因為有極高管理層人士 (相信是指李澤鉅) 不滿意此價格,因而要重新再和買家商量,最終以$402億元拍板 (註: 在寫這篇文章是還未證實這項交易)。在短短兩年之間,一棟的商業大廈境可以由$200億元升至$400多億元,簡直嘆為觀止!亦都可以想像香港的樓市是多麼的瘋狂。

中環中心買賣過程中的懷疑論
回顧這二十天的變化,還是覺得這宗買賣有着太多神秘的地方。那到底為何天天各大報章仍然紛紛的報道中環中心已經被賣出的消息呢?而且還是那麼實牙實齒的說是以港幣$402億元出售。在陰謀論的推斷下,誰有這能力令到各家媒體不斷報道呢?當時,我有以下幾個懷疑論。

第一個懷疑: 當市面上的報紙紛紛傳出中環中心被高價出售的時候,長實集團沒有一個人出來解畫。照理由,一個咁重要的買賣,就算不是李嘉誠父子自己行出來講兩句,也應該有高層出來說說話才對,但自從傳出賣出後,整個集團並沒有任何動靜,而且出奇的平靜,更加沒有出來澄清,奇怪也!另外,以李澤鉅的為人,若果佢真的把大廈賣出去,怎樣說都要收返$10億、$8億作為訂金才對。最終就算對方撻訂,李澤鉅都可以殺訂,收返多少着數去都好呀,但沒有。

第二個懷疑: 如果一座商廈的價錢大約在$150億元之內,除了內地的企業,外地的企業或基金公司也有能力去買它。但這次所說的是一宗高達$402億元的大買賣,相信除了中國的國企有這能力和豪氣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有能力之士。在早前的長和系文章裏也曾提及了,中國中央政府極不滿意李嘉誠的撤資攑動,如果這次幫他買入中環中心,豈不是助長他繼續撤離香港,並且向外發展嗎?雖然中國國企有的是錢,但想真一層,也不會這樣的明益李嘉誠㗎!我和一班朋友都認定長和系的股份價格持續低迷,是因為阿爺落命令不准買賣李嘉誠的股份。目的便是希望令到李嘉誠的公司市值被推低,作為他撤資的代價。

第三個懷疑: 在中環中心放盤的消息前後,長實集團的股價有了波動。放售消息傳出前,其股價是在$64.8元左右。放售消息傳出後,其股價突然急升至$68.4元,升了$3.6元或5.55%。

雖然升幅不算太多,但這個出售商業大廈的消息的確會令到股價波動的。如果此消息是真的話,相信股價老早已經升穿了$70大元大關了。到底誰有此能力散播謠言從中取利呢?會不會是一些基金經理,想散貨,所以出此下策呢?其實這是關乎長實集團的一個重大消息,理論上它應該要有一個通告給全世界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顯然地它沒有這樣做。這個于理不合。當然我亦都相信如果長實集團是不需要向外澄清的話,李澤鉅也樂意看見其股價被無理地推高。別忘記李嘉誠家族持有1,161,903,510股,股價每升$1元,李澤鉅身家便多了$11.6億元,相信沒有人會同錢過不去的。

出售物業後的日子
這幢商業大廈終於可以賣得出,今年公司的業績肯定靚爆鏡。讀者們可能有一個疑問,會否有特別股息派發呢?我個人相信,以李澤鉅的為人來說,應該不會派發特別股息。

第一個原因,是李氏家族控制的股數太少了,如果派發特別股息的話,大部份的錢將會流落到小股東身邊,對李澤鉅的着數不多,所以他應該不會考慮的。

第二個原因,既然這座那麼有價值的商業大廈都可以出售,李氏王朝要離開香港的決心應該不會太小了。長實系的其中一位揸fit人霍建寧曾經說過,他們希望做多一些Mega Deal (大買賣),因為只有一個巨大的投資 (我相信金額是以千億元為單位),才不會引來太多的競爭者,成功的機會率會大一些,同時回報率可以更加可觀。最近,朋友和我不約而同地發現,每當長江基建 (1038) 在洽談新的投資項目的時候,總有一些中資背景的公司會加入競投。這情況證明了,其實中資公司也想跑出去,可惜能力有限,唯有跟着李嘉誠走。他們認為李嘉誠看到的資產,應該都是好資產,所以放心和長江基建一爭到底。

最衰的是,出售資產的外國公司,現在喜愛一些什麼第一圈競投,第二圈競投,去篩選潛在買家。這樣一來,競投的價格便越來越貴了。這是為什麼長江基建近年在外的投資沒有以往的那麼順利。所以,如果長實集團出售資產而有了一筆額外的資金在手,加上本身亦已有很多的現金在手,將來可以攜手聯同長江基建去收購一些更大的項目,等中國企業沒有能力再死纏爛打。

我經常都和朋友說長實集團每一股應該值$100元以上如果將所有資產逐一拆售變賣,在現今的蓬勃地產市道,每樣資產都應該可以賣得一個好價錢。它旗下還有很多值錢的物業可供出售,詳情可以閱讀我曾經寫過的文章
https://econearth.blogspot.hk/2016/09/001-1113.html

李嘉誠父子對長實集團的想法和情感
在過去的「長和系列」𥚃也曾講過為何李嘉誠要將香港的地產業務分拆上市,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大部份業務都已經在海外,只有地產項目是移動不了的,逼不得已要留在香港,所以唯有把它分割出來上市。這樣的話,李嘉誠便可以做兩手準備。第一,如果中國政府對李嘉誠的態度再度表示不友善,甚至是異常惡劣的話,那麼李嘉誠的最後一着便是把所有長實集團的股票出售,以現時長江實業每股股價是$64.8元來計,出售手上所有股票,李嘉誠父子應該可以套現大約港幣$753億元。如果是這樣的話,李氏王朝的業務重心已經大致上移離香港了,從此也不會再受到中國政府的任何欺凌。但此辦法是下下之策,因為我之前也說過,這公司每股應該值超過$100元 (如果可以將旗下的物業逐一出售的話),所以李澤鉅才不會那麼笨地把自己的公司廉價的出售。

試想一想,如果中國任何一間國企能夠動用七百多億去奪取李嘉誠所擁有的長實集團三成多的股權,而成功擁有控制權,便可以直接持有中環中心,和其他名貴物業。這樣不是更加化算嗎?總好過只是用$402億元去獲得中環中心這一項資產。但是李嘉誠父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怎會白白地被人搶走手上重要的資產呢?

李澤鉅表面上是說希望長實集團除了地產外,還要有其他業務可發展。但實際地,我相信他是希望將資產都慢慢向外轉移出去。在2017年裏,它已經向外收購了不同的業務,其方向已經是相當清楚不過了。見下圖。

最近在蘋果日報裏看見李嘉誠帶同他的大孫女 (李燕寧) 出入馬場,這位亭亭玉立的21歲大小姐,相信很快便會加入李澤鉅的公司裡,所以李嘉誠有必要讓大家初步認識她。雖然對這位大小姐認識不深,但相信她受的是西方教育居多,也相信李嘉誠、李澤鉅未必希望這位大小姐接觸太多中國的事情。所以,將資產向外移,也有可能是為了第三代着想。見下圖。

蘋果日報有報道,長實集團今年的房屋銷售必定突破港幣$500億元,破盡歷年的售紀錄。另外,這些年來公司在香港投到的地少之又少,但銷售加快,套現大量現金回來,到底為了什麼呢?相信往後和長江基建 (1038) 合作的機會會越來越多。務求令到整間公司的地產部份佔的比例逐漸下降。

當然,中環中心最終能夠賣出,套現回來的錢,跟住長江基建向世界出發,這足夠條件令到長實集團晉身成為國際跨國公司。但係如果中環中心因為金額龐大,而最終被擱置,相信李澤鉅依然可以出售其他物業去代替。例如,它可以出售香港的酒店業務,以現時香港樓價高企的時候,它旗下的酒店資產肯定是價值不菲的。這些本港酒店,每一間都可以值過百億元的。例如,港島海逸君綽酒店,香港喜來登酒店,九龍酒店,九龍海逸君綽酒店等等。
見下圖(九龍海逸君綽酒店)

如果出售資產這個方法是不可行的,李澤鉅還可以用REITs的方法將公司名下的物業重新包裝上市,這樣可以一次過套現幾百億回來。

出售資產對小股東有沒有好處呢?
到底如果李澤鉅將公司資產斬件賣出,所套現回來的巨利會如何處置呢?

第一,李澤鉅咁懂得善用資源,未必會派特別股息,但應該會學長江基建,漸進式的增派股息。這樣可以幫助股價的穩定。

第二,賣出資產,公司盈利必定上升,有助推高股票價格。

第三,用一部份的現金來回購自己公司的股權,一來,可以鞏固自己家族在公司的控制權,以防受到突襲。要知道李嘉誠現在只是持有大約31%的股權,雖然未必有人可以威脅到他的控制權,但31%也容易受到別人的追擊,所以回購對李澤鉅有利,二來,市場上股票供應少了,股價容易上升,小股東可在此得到一些甜頭。

第四,現在在香港買地起樓,風險也不低,一來競爭大了,二來香港樓市存在泡沫反應,何時會爆破,誰也說不準。反而將賣出資產的資金,投放在李澤鉅最喜愛的基建項目身上,回報穩定,有助公司長遠發展。所以小股東們可以如期長實集團將會是半隻長江基建了。

長實集團的財務分析
長實集團股價由年頭升到年尾。年初的股價是在$48.25元,最高升至8月9日的$70.5元,因下半年公司在沒有回購股份,所以股價慢慢回落至到$64元邊緣。這次能夠順利出售公司的重要資產,令我深信李澤鉅日後必定會再出售一些資產,所以未來的股價應該可以向上,如果近期股價可以回落至到$63元,我會買入持股作為長線投資。我的目標起碼是每股$80元以上。若果我資金周轉不好,我會考慮出售一部份長江基建 (1038) 的股份,然後買入更多的長實集團股票。因為我相信將來長實集團和長江基建會有更多合作的機會,所以將資金投放在這兩隻股票身上也是一個不錯選擇。下圖展示了長實集團年初至今的股價波動。見下圖。

2016年度,長江實業一共賺了$198.09億元。每股盈利$5.05元。2017年上半年,已經賺了$144.10.億元,已經等同上年盈利的72.74%。今年下半年再加上出售中環中心所帶來的額外盈利$145億,2017年的全年盈利有可能高達$400億元,每股的盈利可以高達港幣$10.82元。以今天的收市價$67元計,市盈率低至6.2倍。

有讀者可能會擔心下一年的租金收益便會降低了。無錯,這是一個事實,所以明年的業績如果是倒退的話,也是很正常的事,無需大驚小怪。但不要忘記長實集團還有很多貴重物業可以等待出售的。只要每年能出售一個大型資產,再加上它的賣買樓收益,相信它的市盈率能夠保持在10倍左右。算是很便宜了。

既然今次長實集團可以以咁好的價錢賣出了中環中心,我又突然想起另一個核心物業一一中環的和記大廈,在長和系的第五篇文章裏,曾經介紹過和記大廈,可以重建為擁有493,500呎的甲級商業大廈。別忘記在2017年5月,恆基地產 (012) 奪得中環美利道的商業項目,作價為港幣$232.8億元,可建成一幢465,000呎的甲級商業大廈,以每呎計是$50,064元 (這還未包括建築費用),落成之後相信每呎售價應該在$8萬元以上。若以此來計算,和記大廈重建後應該值$400億元。

長實集團在2017年上半年為止,其流動負債高達$857.20億元,債高達$528.23億元,總負債為$1,385.43億元。不過它的流動資產高達$2,211.87億元,其中$827.44億元為現金,還有一些待售的樓盤價值大約$1,321.18億元。所以理論上,長實集團可以很快便還清所有債務,再加上剛賣出去的中環中心那$402億元,長實集團的現金只會越來越多,會是一間越來越健康的公司。見下圖。

無奈的撤退
回兩年前 (2015年9月) 中國的官方報章,曾經寫了多篇文章批評李嘉誠撤資行動,其中有兩篇「別讓李嘉誠跑了!」和人民日報所發表的〈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最為經典。他們文中所指控的是李嘉誠在中國經濟差的時候,便想撤離中國,有些過橋抽板的意思。他們指控李超人曾經在中國享有特權,做生意路路暢通,現在中國經濟上有點困難,他便想一跑了之,沒有那麼容易。最終,李嘉誠在無可奈何之下,作出反擊,寫了一封公開信去回應官方報章的指控。並以以蘇軾及白居易的詩詞「此心安處是吾家(鄉)」及「我身(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作為其感想。市場上大多認為李嘉誠這封信是一封「分手信」目的是要和中國講拜拜。

在江澤民的年代,李嘉誠在中國的確很吃得開,但做生意也並非一帆風順的。例如在王府井的東方廣場便是一個例子,所以李嘉誠在中國就是吃了一些虧,也只能「啞仔食黃蓮,有苦自己知」。當時他的確是中國的首富,但看盡中國近代歷史,被稱為「中國首富」那個會有好下場呢?

李嘉誠見到江澤民落了台,自己的靠山也沒有了,為了不想惹來更多的麻煩,撤出中國也是沒有辦法之下的辦法。沒有李嘉誠的中國,不是還在進步中嗎?看看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 (700) 的馬化騰,恆大集團 (3333) 的許家印 (不計算萬達的王健林了,因為他這個「首富」現在正在「受苦」了) 他們的財富不是一個個的超越了李嘉誠嗎?

何況,跑出了中國,跑出了香港,一定是好事嗎?外面風大雨大,李嘉誠要受的風險也不少。現在感覺李嘉誠跑的路好似劉鑾雄所跑的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大劉將華人置業 (127) 的資產賣給自己,然後再派發特別股息比自己,變成私有化華人置業的資產。反觀李嘉誠父子,賣出香港資產之後,把資金都調出了外國,繼續壯大企業的實力。我們這些小投資者,買了他的股票,便是和李澤鉅同坐一條船,它是繼長和 (001)、長建 (1038)、電能(006) 之後,最後一隻長和系的藍籌股離開香港,向世界出發。

從70年代至到90年代,港資華人崛起,英資慢慢敗走。1997年之後,整個香港由李嘉誠帶頭的香港華資商人雄霸整個市場。20年後的今天,中資崛起,港資慢慢敗走,亦都是由李嘉誠帶頭離開的。事移勢易,不可強求。到底是「山重水複疑無路」,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這便要看看李嘉誠父子的功力了。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跟進: 最近我的其中一隻愛股數碼通 (315),由低位反彈至現在的$9.8元,而和我的平均買入價只差$0.10元,收回不少失地,11月8日便是它的除淨日,每股有$0.33元的股息,希望這此誘因可以令到其升回$10以上,方便我把一部份的股票賣出套現。

後語: 我最近blog裏面的廣告被Google取消了 (據聞罰停賽一個月),Google話我違反了他們的廣告條例,我也摸不着頭腦到底犯了什麼過錯呢。我看完中文、英文的解釋,依然是一頭霧水。請問各位兄弟姊妹,有冇人知道Google香港有沒有熱線可以打電話去問清楚呢?如果有,可否詳盡提示如何直接聯絡客戶顧問呢?再次感謝各位的幫忙🙏🏻🙏🏻🙏🏻🙏🏻!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34位人士,又增加了1位。好有滿足感,再次感激大家的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30,869。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32,537。增長了1,668人數。實在太開心了。下一個目標便是40,000閱讀人數,希望盡快可以突破。最開心是可以有更多的新朋友加入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實在太好了,我又製造了一個市場出來,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