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時間是過得快,還是過得慢,不知不覺間,李澤鉅已經接掌了長和集團超過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裏,集團的消息一個連着一個的跑了出來,似乎比起以往的平靜,又開始多了一分熱鬧起來。在之前的「恐鉅」文章裏,曾提及過李澤鉅現在有三個任務需要去解決。其中一個便是要做到「如何保持長和系的市場地位」,也即是要製造多一些新聞和焦點出來,令到市場知道長和系公司不是一沈不起的,而是會繼續成為市場上的新焦點。
一個月之內,一共有五個消息在市場上遊走。雖然這些消息不算是什麼新的新聞,但這些消息卻變得更具體化和實在了。大家一齊來重溫這些投資的新聞。
第一個消息,長實集團將會重建紅磡的兩座服務式住宅項目 (海韻軒和海灣軒),這兩個項目原本加起上來一同提供了3,642間酒店式住宅服務單位。我來一個粗略的計算,如果每個單位每月的租金為$22,000,一年下來,一個單位便能夠賺取大約$264,000的租金收入了。作一個更完美的假設,如果所有房間 (3642間)都能夠全部出租的話,一年下來,兩個項目一共可以收到租金總共接近$9.61億元。以2.5%回報率來計算,這兩座建築物現有的市價大約是值$385億元。
市場估計,若兩座酒店服務大廈能夠重建成為甲級商業大樓,價值大約會是$440億元。我覺得這個估計實在太過保守了。試想一想,如果現時兩座大廈的價值已經高達$385億元(以2.5%回報率來計),重建之後,只能將價值提高至$440億元,只增值了$55億元。重建需時起碼四、五年時間,又要失去這幾年的租金收入,換來的只有區區這$55億元的增值,值得去重建嗎?倒不如現在乾脆地把它們逐一賣出,不是更省事嗎?
很早以前已經提及過,長實集團周身寶,這兩座大廈重建之後,何止總值$440億元呀。舉兩個例子說明這一切。第一個例子,會德豐在紅磡起了兩座商業大樓,命名為One HarbourGate。在2015年11月,會德豐先把西座商業大樓和地下鋪位,以大約$58.5億元出售給中國人壽保險,當時每平方尺的售價大約是1.48萬元。
第二個例子,是在八個月之後的2016年7月,再由內地一位富商透過祥祺集團,向會德豐購入東座,樓高15層,總面積大約25.4萬平方呎的商業大樓,你們猜猜用了多少錢?是的,一共以$45億元成交,每平方呎是$1.6萬元。短短八個月之內樓價已經升值了8.1%。好像升值能力不算太快,但在這兩年裏面,樓價升值的速度卻是加快了很多很多。大家認同嗎?
而且長實集團這兩座大廈的座向和位置,都比會德豐的One HarbourGate 優越得多,也擁有全海景,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靚地皮。我重新講多一次,為何我說長實集團是周身寶,因為這兩幅地皮都是李嘉誠在2002年,作價分別為10.9億元 (海灣軒)及6.55億元 (海韻軒),即合共17.45億元拿回來的,以每平方呎計,價格分別為942元及510元。你說平不平?
這兩座大廈重建之後,總樓面面積高達220萬平方呎,而且不用補地價,又可以慳返一筆。只需要付建築費,將來便能以高價出售 (如果他的集團繼續被迫害的話)。我相信到時候,每一平方呎應該在$3萬元或以上,所以作一個保守的估計,重建之後的兩座商業大廈,價值應該在$600億元以上。就算不出售,市場估計,每平方呎亦都可以租到$45-$55元,到時,一年的租金大約有$11.88億元至$14.52億元。這是一個最保守的估計,相信最後的總租金應該會遠高於這裏的估計,見下圖。
第二個消息
一個重建項目,已經值$600幾億元,但長實集團的重建計劃,又點知一個咁少啊!最近市場,矛頭直指中環的和記大廈。在我的之前文章裏也曾經提及過,和記大廈的重建會帶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記大廈現在在長和系裏面的會計制度上,其價值大約是$77億元,這是一個嚴重低估了這座大廈的實際價值。和記大廈在1974年落成,樓齡已經有44年了,我曾經去過這棟大廈,大廈外表確實比較落後,裏面卻沒有想像中那麼殘舊。不過既然公司暫時沒有增長亮點,將它重建成一座樓面總面積達50萬平方呎的甲級商業大廈,絕對有着數。
李嘉誠一向對公司旗下物業被嚴重低估沒有太在意。反正他都沒有意圖或企圖要出售這些核心物業。但是小超人相信並不是這樣的想法。我們之前網友亦都形容過,李澤鉅是一部超級計數機,所以在他眼中,一件資產被嚴重低估,絕對是一件不公平的事,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必定想盡辦法,去令到呢一件資產得到一個正常的估值,而重建便是其中一個好的方法。
在2017年,恆基地產以$232.8億元投得美利道停車場的地皮。平均每呎地價為$50,064元,加上建築成本,和時間的成本,落成之後怎樣説每呎最起碼也該要在$7萬元以上。早一排 (2018年4月),金鐘的遠東金融中心也買到6.1萬元一呎。以此推算,和記大廈坐落在中環的黃金地段,怎可能每平方呎的售價比遠東金融中心還要平呢?我們就以$7萬元一呎去計算,起好之後的和記大廈,全棟出售的話,最小也值$350億元。比起現在在公司的賬簿內的$77億元,高出了差不多五倍,這才是合小超人的胃口。當然,長實集團現在並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會不會真的重建,但在報章裏,報道提及過,和記大廈的租戶已經陸陸續續的收到收樓通知書,應該會在半年之內搬離大廈,希望這會成為一個事實吧!見下圖。
第三個消息:收購澳洲土地產權登記處
Privatization (私有化)有兩個才不同的意思。在股票市場裏,一間上市公司最後決定私有化,收回所有曾經發行的股票,再次變成一間私人公司,這便是私有化的意思。
另一個私有化的意思,是用在宏觀經濟學上,意思是指政府將國家企業賣給私人財團,這樣也叫做「私有化」。為何要將國家企業私有化呢?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政府不懂得如何經營一盤生意,經常虧本,不夠有效率,為咗減輕財務上的負擔,把國企出售。第二個原因,政府等錢洗,需要出售一些資產,把套回來的錢還債,或者去支持新的基建項目。
最近,澳洲的維多利亞州,準備出售土地註冊處給予私人財團,據聞有三間公司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競投,其中一間公司便是長江基建。這個土地註冊處的價值可能高達澳幣$20億元 (大約是港幣120億元),聽說每年大概可以收到接近$1億澳幣的盈利。如果私有化成功,可以透過裁員,又可以增加投資於設備上去提高生產效率 (Productivity) ,這樣盈利便會不斷增長。而且呢一個項目是壟斷的,沒有任何競爭,要加價絕對唔係問題 (除非政府不准許加價),而且還有大數據可以賣給其他公司賺取額外收入和盈利。
第四消息:收購英國能源公司Cory Riverside
其實這個收購項目並不是新鮮的題材。早在上年九月份已經傳出長江基建正在考慮競投這間公司,不過當初的資料非常不俗,最後更是不了了之。直至到最近,這個消息再次被人炒到熱烘烘的。這個收購項目引來不少競爭對手,有來自南韓的、澳洲的、英國的、和中國的財團。據說這個項目的總價值高達英鎊$15億元 (大約是港幣$157億元)。
市場原先估計,李嘉誠父子應該不會再輕易地投資在英國,但原來估不到的是,這兩父子依然對英國的置產極有興趣。唯一遺憾的是,在這場爭奪戰中,長江基建落敗了,未能再下一城,將英國的組合做得更加完美。雖然這次競投是失敗了,但起碼製造了一些聲音,也製造了一些焦點,令到市場知道長和集團並沒有一刻停下來,繼續向外不斷擴展其業務。有了這種姿態,我們便可以期望長和旗下的公司都會有不同的增長亮點。見下圖。
第五個消息:收購澳洲的APA Group
在2018年6月中,有一個更震撼的消息從長和系裏面傳出來。以長實集團為首,以每股$11澳元,收購澳洲天然氣巨頭APA Group,總代價$130億澳元 (大約是港幣$770億元)。當然現在只是在最初的層面接觸,必須要通過澳洲政府有關機構,和APA Group股東的同意,才能成事。至於收購這個項目有不同的投資組合。第一個收購方法,由長實集團獨自收購APA Group,因為它最近才收回出售中環中心的尾數,加上自己賣樓受益,要進行獨立收購行動,絕對不成問題。何況長實集團也不會全部用自己資金,極有可能四成自己出錢,六成透過融資去完成交易。第二個收購方法,是聯同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至於股權的分布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長實集團 (50%)、長江基建 (30%)、電能實業 (20%)。第二種說法是長實集團 (40%)、長江基建 (40%)、電能實業 (20%)。到底係邊一個組合,現在還是未知之數。
我記得睇過一段關於李澤鉅的訪問,在訪問當中他提及過,他做事非常保守,即使有九成機會能夠完成任務,他也會說成只有一半機會。這個說法完全貫徹了長江基建副主席葉德銓的說法,現在還是在最初的階段。但我相信,長江基建在未提出全面收購之前,應該已經和澳洲政府有關機構打個招呼、摸個底,知道有一定的把握,才敢向外公布。
今次的收購行動,不屬於競投項目,所以沒有對手 (除非突然間殺出一個程咬金),所以收購成功的機會應該相當大,除非澳洲政府和APA公司的股東不接受收購條款。
APA Group是澳洲最大的天然氣管道經營者,全個澳洲一半的市場,服務超過130萬家庭和企業。長江基建上年亦都收購了DUET,據說DUET有一部份的業務和APA Group的管道業務相同。所以如果收購成功,相信可以作出協同效應,例如增加市場份額、有效地運用管道設施,減低營運費用,提高生產力,這樣有助兩間公司將來的盈利貢獻。另一方面DUET 和 APA Group兩間公司加起來,似乎有壟斷之嫌,如果在收購之後,能夠變賣一些資產,令到澳洲政府和人民感到舒服,澳洲政府便有可能放行,這樣的話,李嘉誠的公司將會壟斷澳洲一個重要的能源基礎設施,好值得驕傲的。見下圖。
第六個消息:收購倫敦一座商業大廈
早前回顧李嘉誠的告別大會中,李嘉誠大膽地誇口能夠搵到一個項目,比中環中心所得的租金收入多一倍。說時遲那時快,在2018年6月14日,突然間公布長實集團動用$10億元英鎊 (大約是港幣$105.4億元)收購一座位於倫敦市利物浦街火車站附近的一座甲級寫字樓,總面積高達120萬平方呎。這幢物業於2015年落成,每平方尺計,只需要港幣$8,784元,你說平不平?若果以租金回報率來計,差不多有中環中心的一倍 (相信有4%的回報率)。而最開心的是,這座商業大樓已經由UBS承租作為英國的總部,簽署的合約至到2035年,有穩定的租金保證 (除非要UBS突然撤出英國市場)。李嘉誠父子這一次,又是神乎其技的做了一個創舉,高價賣出香港資產,低價買入英國資產,但回報率卻可以高出一倍。無論怎樣說都好,英國倫敦始終是歐洲的一個重要金融市場,能夠在那裏擁有一座甲級的商業大廈,絕對是一件好事,說不定將來能夠以倍數的價錢出售這座大廈。見下圖。
在這一個月裏面,不論消息是屬實,還是未經證實,或是失敗收場,我們為李澤鉅計一計數,以上的六個消息加起來,所牽涉的金額高達港幣$2,100億元,在香港所有大財團當中,能有那一間公司有這樣的氣魄,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連珠炮發的進行投資。如果大家硬是要說李澤鉅是在撤資,倒不如說香港的樓市已經貴到一個離譜的境界,絕對不宜在投資在香港。而李嘉誠父子又有那麼強勁的能力,可以把錢帶到外國去投資,說他們說撤資,似乎說不通。反而我覺得,李澤鉅在天然能源方面有好大的野心,希望能夠壟斷這些已經非常短缺的天然資源。現在可能看不出效果,但將來,應該能夠令人覺得驚嘆為何他們那麼早已經部署好了一切。這就是李澤鉅所說的經典金句「種樹」。將來這些樹,茁壯成長,結滿了果實,便是我們收成的好日子了,大家信嗎?大家能等嗎?大家有信心嗎?
迷惘的股價
雖然在這一個月裏面,長和系頻頻出招,但仍然不能為他們的股價作出振奮的作用。反而見到的是,這四間藍籌公司的股價繼續偏軟。原因大致上可分為外在的影響和內在的影響。外在的影響包括了美國加息了。加息令到銀行所提供的存款利率亦都上升了,如果股票所派發的股息,回報率不是那麼吸引的話,相信一班比較保守的投資者將會傾向把錢存在銀行收取定息,又沒有風險,為何還要買1038,而只有區區的3厘多的股息。長和集團和長實集團派發的股息就更加之低,不能夠吸引投資者的垂青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美國加息是持續性的,恐怕遲早香港的儲存利率會繼續攀升,到時恐怕這四間公司的股價可能又要再跌。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和美國在貿易上的紛爭已經達到白熱化 ,美國已經提出威脅會對總值$3,900億美元的中國貨徵收25%的關稅,中國方面也不會坐着等美國來欺負,中國也會徵收由美國而來的貨品關稅。兩國國家大打貿易戰,理論上對大家都冇好處。起碼大家的出口將會減少,影響兩國的GDP,更加會影響其經濟增長。在負面情緒浮現的這一刻,長和係的股價不能有寸進,可以理解!
至於內部問題,我朋友指出,近年長江基建對外收購資產,金額越來越高,受益越來越微溥,對整體盈利作出的貢獻比以往細小。既然盈利預期沒有較大的增長,股價也不應該能夠上升得哪裏去。另一個問題,便是小股東期望能夠看到電能實業和長江基建合併,可惜這個夢想碎了又碎。既然是這樣,在股票市場裏,也有其他股票能夠提供合理的回報,那為何還要苦苦的等候一個不知何時才能實現的合併夢想。我不排除是這個原因,已經有一批沒有那麼忠心的fans已經沽貨離場,造成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的股價不斷偏軟。
私有化的夢想又來了
李澤鉅可能發現近年向外收購項目進展遇上不少的阻滯和困難,反而重組內部生意會比較容易些。例如長實集團計劃重建紅磡的酒店項目和中環的和記大廈項目,都是屬於內部重組資產之一。只要計好數,重建後對公司有好的幫助,經董事局拍板之後,便能上馬去做。
我突然間又有一個奇想在長和集團裏面發生。大家都知道,近年的1號仔轉趨低調,直接的收購項目少之又少。零售方面,根據李澤鉅所說,每七個小時便有一間屈臣氏零售店開幕,這樣說明零售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內部增長策略,不用擔心及理會。至於電訊方面,歐洲的電訊,自從將英國和意大利的電訊項目整合之後,相信再要作出那麼重大的收購,已經不易了。除非是分拆電訊業務上市,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也是相信分拆電信業務上市是遲早的事,但現在是否好時機呢?至於亞洲方面的電訊分拆業務,也未嘗不可,但震撼性應該不夠強烈的。至於石油業務方面,它的加拿大石油公司已經做得很大了,近年的油價又再向上升,它的盈利已經受到保障,未必須要再重組及收購外來的公司。
反而最有可能重組的部份便是長江基建。其實現在在長和系中的業務分布已經變得模糊了。不是嗎?長江基建主要的業務就是基建和電力,電能實業也是做同樣的業務。至於長實集團就更加是從地產業務跳至基建項目上。一個集團有三間公司都做緊相同的業務,這樣是分工清晰嗎?既然李澤鉅已經成為公司最高領導人,來一個集團的重組,可能是必須要的。
如果我在這裏提出長江基建被私有化,大家會否覺得奇怪呢?這樣對四間公司都有良好的影響,請看我以下的分析。自從長實集團改名後 (前身叫長實地產),已經反映了它將會在各領域上作出投資。而近年的投資卻集中在基建和電力項目上面。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長江基建應該將電能實業的股份賣給手持龐大現金的長實集團。如果長實集團能夠以每股$70收購長江基建手上持有的38%電能實業的股權 (假設不需要向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購),長江基建持有電能股份高達8.11億股,應該可以套現$567億,這是一個最理想的說法。但如果只是用現價$55元賣給長實集團的話,長建也應該能夠套現$446億元。然後再將這筆現金 ($446元億或$567億元)當特別股息派發給所有長江基建的股東,每股大概可以分到$16.8元至$21.4元。
長和持有20.37億股 (或持有76.87%的股權),長和最多可以收到來自長江基建的特別股息高達$342億元至$436億元。在收到特別股息之後,長和可以$58元一股私有化長江基建餘下的股份 (23.13%或6.13億股),私有化的代價大約是$355億元,收回來的特別股息已經足夠長和私有化長江基建,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嗎?
在李澤鉅而言,公司的資產並沒有流失到去外面去,只是左手交右手,但卻可以簡化集團的架構,又不會造成太多系內公司擁有相同或類似的業務。既然成為主席,一定是日理萬機的,變成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照顧自己一手湊大的長江基建。現在將長江基建撥入母公司全資擁有,照顧起上嚟不是更得心應手嗎?
在長和而言,不費任何公司額外資源便能夠私有化長江基建,每年還可以為公司帶來額外$23億元的溢利,有助公司盈利增長,更加有利公司振興股價。現在基建項目有價有市,能夠用平嘅方法便能夠私有化一間超值的公司,不是很好嗎?
在長實而言,公司本身已經想轉型,現在有機會將電能實業納入自己的策略版圖內,有助進一步將公司的業務拓展開去,令倚賴地產的收益比例逐漸減少,有助當地產市道轉差所帶來的衝擊。而且收購左電能實業,附送子公司港燈 (2638)一間。所以與其去收購APA Group,倒不如攞啲錢來簡化集團的架構。
在長建而言,能夠派發$16.8元至$21.4元的特別股息給予長江基建的股東,然後再用原價$58元收購市面上的股份,給予股東一個鬆綁的機會,不是很好嗎?在我這個Blog裏的讀者,大部份都在$60多元買入長江基建,如果能夠令到他們可以鬆綁,不失為一件善事。記憶之中,長江基建從未派發過任何特別股息,今次可否例外呢?
在電能而言,自從公司的現金卑李澤鉅掏空之後,整間公司變成游魂野鬼,完全失去方向,股價亦不斷的向下尋底,令到一批忠實的投資者進退失據。如果今次能夠賣給長實集團,電能實業便有了新主人。將來極有可能成為長實集團的先鋒,繼續為母公司向外作出收購和擴張作出貢獻,不是很好嗎?
總結而言,私有化長江基建,都可以為以上五個持份者帶來不同的利益。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從此便沒有1038這個股票編號不存在。但想深一層,和記黃埔13號這個編號都可以不要,為何1038這個編號不可以呢?見下圖。
保障好重要
李嘉誠13歲走難落嚟香港,他不單止在香港闖出一番天地,而且生意開支散葉到世界各地。但在睇真一層,李嘉誠所投資的地方,都是在英聯邦國家裏,加拿大,澳洲,新西蘭,都是曾經屬於英國的領土。李嘉誠在香港做生意的時候,已經接受了香港的法律模式,而這套法律正正就是從英國引入的。雖然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時代,也有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例如當時的香港政府也會偏幫英資企業,但起碼可以通過法律,去解決問題,這就是「有怨有路訴」。一個有法制的地方,能用法律去解決問題,又能夠保護人民的財產,李嘉誠就是看見這一點,所以才不斷在英聯邦國家投資。你再看看李兆基透過恆基發展(97)在杭州的那一條橋,原本還有10多年期的經營權,但當地政府話收回就收回,懶理你是那一位巨富,照食可也。
在亞洲地區,能夠找一個和香港差不多經營模式的地方是不多的,新加坡應該可以和香港媲美。新加坡政府的兩代經營人士李光耀和李顯龍曾經也是在英國接受教育的。雖然星政府有點霸道,人民的自由未必夠好,但現在香港的自由也不好到哪裏去。但起碼星政府肯遵照法律去做事。最近因透過安排北韓和美國兩大領導人進行會面的地方而聲名大噪,如果經營環境可以再貼近些香港,例如利得稅降得更低些,絕對有能力吸引到李澤鉅大力投資新加坡。說不定將來把長和系的總部有搬到那裏去。這豈不是又能夠見到他老父歡喜冤家怡和嗎?
環球經濟的變化
李嘉誠曾經講出一番說話,他說公司的現金流非常之重要,當時我沒有為意,也沒有覺得現金流有如此重要。直至到最近環球環境突然起了重大變化,才驚覺原來有現金在手,可以在人人自危的時候發揮最大功能。最近李嘉誠父子再度出手增持長實集團,並顯示了他手上擁有大批現金,並在等候一個良好的機會才去增持股份,這樣令到市場沒有人會和他爭購股份。這是一個訊息,長實集團在$65將會有強大的支持力。如果中、美的貿易戰最終能夠和氣收場,長實集團的股價便會馬上飆升。另一個問題是為何長實集團不回購股份呢?這可能是因為要保留更多現金去作出向外收購,所以不宜回購股份。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2018年股票投資比賽最新狀況 (Updated on June 23, 2018, Friday)
係我上一篇的文章「打吧,看誰怕誰了」的末段,提出了數個問題有關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後果。結果恒生指數真的反映了這場貿易戰所帶來的後果。恒生指數跌穿了30,000點,報29,338.7㸃,比起年初跌了3.86%。而我們所創立的投資組合亦都受到重創,平均來說,我們的回報率是負6.43%。能夠依然有正數回報的公司只剩下四間:嘉華國際 (173),中信國際電信 (1883),港交所 (388),和香港電訊 (6823)。我反而覺得跌得最誇張的是長和集團,現價只剩下$84.8元,低嗎?
貿易戰只是一個導火線,加上一些大炒家,搵出各種不同的理由,便能推低大市,例如加息,增加石油產量,歐盟國家的經濟問題,其他新興國家的貨幣貶值等等,都是炒家合理的藉口去推低大市。原來「五窮六絕」真的是存在的,還有數天,它便會過去了。但大市能否再度飆升呢?恐怕難了!大家不要驚慌,只要持有好股票,一定能夠抵禦這一場小風波,大家努力吧。上一篇文章講述的是戰爭,但其實也吸引了一批人來看的,起碼我還能看見大約9,700人看過這篇文章,也算不錯了!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143位人士,又增加了4位。多謝大家的頂力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188,140,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197,580,增長9,710閱讀人數。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