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June 2018

長和系列(10): 鉅「利」力爭


也不知道時間是過得快,還是過得慢,不知不覺間,李澤鉅已經接掌了長和集團超過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裏,集團的消息一個連着一個的跑了出來,似乎比起以往的平靜,又開始多了一分熱鬧起來。在之前的「恐鉅」文章裏,曾提及過李澤鉅現在有三個任務需要去解決。其中一個便是要做到「如何保持長和系的市場地位」,也即是要製造多一些新聞和焦點出來,令到市場知道長和系公司不是一沈不起的,而是會繼續成為市場上的新焦點。

一個月之內,一共有五個消息在市場上遊走。雖然這些消息不算是什麼新的新聞,但這些消息卻變得更具體化和實在了。大家一齊來重溫這些投資的新聞。

第一個消息,長實集團將會重建紅磡的兩座服務式住宅項目 (海韻軒和海灣軒),這兩個項目原本加起上來一同提供了3,642間酒店式住宅服務單位。我來一個粗略的計算,如果每個單位每月的租金為$22,000,一年下來,一個單位便能夠賺取大約$264,000的租金收入了。作一個更完美的假設,如果所有房間 (3642間)都能夠全部出租的話,一年下來,兩個項目一共可以收到租金總共接近$9.61億元。以2.5%回報率來計算,這兩座建築物現有的市價大約是值$385億元。

市場估計,若兩座酒店服務大廈能夠重建成為甲級商業大樓,價值大約會是$440億元。我覺得這個估計實在太過保守了。試想一想,如果現時兩座大廈的價值已經高達$385億元(以2.5%回報率來計),重建之後,只能將價值提高至$440億元,只增值了$55億元。重建需時起碼四、五年時間,又要失去這幾年的租金收入,換來的只有區區這$55億元的增值,值得去重建嗎?倒不如現在乾脆地把它們逐一賣出,不是更省事嗎?

很早以前已經提及過,長實集團周身寶,這兩座大廈重建之後,何止總值$440億元呀。舉兩個例子說明這一切。第一個例子,會德豐在紅磡起了兩座商業大樓,命名為One HarbourGate。在2015年11月,會德豐先把西座商業大樓和地下鋪位,以大約$58.5億元出售給中國人壽保險,當時每平方尺的售價大約是1.48萬元。

第二個例子,是在八個月之後的2016年7月,再由內地一位富商透過祥祺集團,向會德豐購入東座,樓高15層,總面積大約25.4萬平方呎的商業大樓,你們猜猜用了多少錢?是的,一共以$45億元成交,每平方呎是$1.6萬元。短短八個月之內樓價已經升值了8.1%。好像升值能力不算太快,但在這兩年裏面,樓價升值的速度卻是加快了很多很多。大家認同嗎?

而且長實集團這兩座大廈的座向和位置,都比會德豐的One HarbourGate 優越得多,也擁有全海景,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靚地皮。我重新講多一次,為何我說長實集團是周身寶,因為這兩幅地皮都是李嘉誠在2002年,作價分別為10.9億元 (海灣軒)及6.55億元 (海韻軒),即合共17.45億元拿回來的,以每平方呎計,價格分別為942元及510元。你說平不平?

這兩座大廈重建之後,總樓面面積高達220萬平方呎,而且不用補地價,又可以慳返一筆。只需要付建築費,將來便能以高價出售 (如果他的集團繼續被迫害的話)。我相信到時候,每一平方呎應該在$3萬元或以上,所以作一個保守的估計,重建之後的兩座商業大廈,價值應該在$600億元以上。就算不出售,市場估計,每平方呎亦都可以租到$45-$55元,到時,一年的租金大約有$11.88億元至$14.52億元。這是一個最保守的估計,相信最後的總租金應該會遠高於這裏的估計,見下圖。

第二個消息
一個重建項目,已經值$600幾億元,但長實集團的重建計劃,又點知一個咁少啊!最近市場,矛頭直指中環的和記大廈。在我的之前文章裏也曾經提及過,和記大廈的重建會帶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記大廈現在在長和系裏面的會計制度上,其價值大約是$77億元,這是一個嚴重低估了這座大廈的實際價值。和記大廈在1974年落成,樓齡已經有44年了,我曾經去過這棟大廈,大廈外表確實比較落後,裏面卻沒有想像中那麼殘舊。不過既然公司暫時沒有增長亮點,將它重建成一座樓面總面積達50萬平方呎的甲級商業大廈,絕對有着數。

李嘉誠一向對公司旗下物業被嚴重低估沒有太在意。反正他都沒有意圖或企圖要出售這些核心物業。但是小超人相信並不是這樣的想法。我們之前網友亦都形容過,李澤鉅是一部超級計數機,所以在他眼中,一件資產被嚴重低估,絕對是一件不公平的事,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必定想盡辦法,去令到呢一件資產得到一個正常的估值,而重建便是其中一個好的方法。

在2017年,恆基地產以$232.8億元投得美利道停車場的地皮。平均每呎地價為$50,064元,加上建築成本,和時間的成本,落成之後怎樣説每呎最起碼也該要在$7萬元以上。早一排 (2018年4月),金鐘的遠東金融中心也買到6.1萬元一呎。以此推算,和記大廈坐落在中環的黃金地段,怎可能每平方呎的售價比遠東金融中心還要平呢?我們就以$7萬元一呎去計算,起好之後的和記大廈,全棟出售的話,最小也值$350億元。比起現在在公司的賬簿內的$77億元,高出了差不多五倍,這才是合小超人的胃口。當然,長實集團現在並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會不會真的重建,但在報章裏,報道提及過,和記大廈的租戶已經陸陸續續的收到收樓通知書,應該會在半年之內搬離大廈,希望這會成為一個事實吧!見下圖。

第三個消息:收購澳洲土地產權登記處

Privatization (私有化)有兩個才不同的意思。在股票市場裏,一間上市公司最後決定私有化,收回所有曾經發行的股票,再次變成一間私人公司,這便是私有化的意思。

另一個私有化的意思,是用在宏觀經濟學上,意思是指政府將國家企業賣給私人財團,這樣也叫做「私有化」。為何要將國家企業私有化呢?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政府不懂得如何經營一盤生意,經常虧本,不夠有效率,為咗減輕財務上的負擔,把國企出售。第二個原因,政府等錢洗,需要出售一些資產,把套回來的錢還債,或者去支持新的基建項目。

最近,澳洲的維多利亞州,準備出售土地註冊處給予私人財團,據聞有三間公司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競投,其中一間公司便是長江基建。這個土地註冊處的價值可能高達澳幣$20億元 (大約是港幣120億元),聽說每年大概可以收到接近$1億澳幣的盈利。如果私有化成功,可以透過裁員,又可以增加投資於設備上去提高生產效率 (Productivity) ,這樣盈利便會不斷增長。而且呢一個項目是壟斷的,沒有任何競爭,要加價絕對唔係問題 (除非政府不准許加價),而且還有大數據可以賣給其他公司賺取額外收入和盈利。

第四消息:收購英國能源公司Cory Riverside
其實這個收購項目並不是新鮮的題材。早在上年九月份已經傳出長江基建正在考慮競投這間公司,不過當初的資料非常不俗,最後更是不了了之。直至到最近,這個消息再次被人炒到熱烘烘的。這個收購項目引來不少競爭對手,有來自南韓的、澳洲的、英國的、和中國的財團。據說這個項目的總價值高達英鎊$15億元 (大約是港幣$157億元)。

市場原先估計,李嘉誠父子應該不會再輕易地投資在英國,但原來估不到的是,這兩父子依然對英國的置產極有興趣。唯一遺憾的是,在這場爭奪戰中,長江基建落敗了,未能再下一城,將英國的組合做得更加完美。雖然這次競投是失敗了,但起碼製造了一些聲音,也製造了一些焦點,令到市場知道長和集團並沒有一刻停下來,繼續向外不斷擴展其業務。有了這種姿態,我們便可以期望長和旗下的公司都會有不同的增長亮點。見下圖。

第五個消息:收購澳洲的APA Group
在2018年6月中,有一個更震撼的消息從長和系裏面傳出來。以長實集團為首,以每股$11澳元,收購澳洲天然氣巨頭APA Group,總代價$130億澳元 (大約是港幣$770億元)。當然現在只是在最初的層面接觸,必須要通過澳洲政府有關機構,和APA Group股東的同意,才能成事。至於收購這個項目有不同的投資組合。第一個收購方法,由長實集團獨自收購APA Group,因為它最近才收回出售中環中心的尾數,加上自己賣樓受益,要進行獨立收購行動,絕對不成問題。何況長實集團也不會全部用自己資金,極有可能四成自己出錢,六成透過融資去完成交易。第二個收購方法,是聯同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至於股權的分布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長實集團 (50%)、長江基建 (30%)、電能實業 (20%)。第二種說法是長實集團 (40%)、長江基建 (40%)、電能實業 (20%)。到底係邊一個組合,現在還是未知之數。

我記得睇過一段關於李澤鉅的訪問,在訪問當中他提及過,他做事非常保守,即使有九成機會能夠完成任務,他也會說成只有一半機會。這個說法完全貫徹了長江基建副主席葉德銓的說法,現在還是在最初的階段。但我相信,長江基建在未提出全面收購之前,應該已經和澳洲政府有關機構打個招呼、摸個底,知道有一定的把握,才敢向外公布。

今次的收購行動,不屬於競投項目,所以沒有對手 (除非突然間殺出一個程咬金),所以收購成功的機會應該相當大,除非澳洲政府和APA公司的股東不接受收購條款。

APA Group是澳洲最大的天然氣管道經營者,全個澳洲一半的市場,服務超過130萬家庭和企業。長江基建上年亦都收購了DUET,據說DUET有一部份的業務和APA Group的管道業務相同。所以如果收購成功,相信可以作出協同效應,例如增加市場份額、有效地運用管道設施,減低營運費用,提高生產力,這樣有助兩間公司將來的盈利貢獻。另一方面DUET 和 APA Group兩間公司加起來,似乎有壟斷之嫌,如果在收購之後,能夠變賣一些資產,令到澳洲政府和人民感到舒服,澳洲政府便有可能放行,這樣的話,李嘉誠的公司將會壟斷澳洲一個重要的能源基礎設施,好值得驕傲的。見下圖。

第六個消息:收購倫敦一座商業大廈
早前回顧李嘉誠的告別大會中,李嘉誠大膽地誇口能夠搵到一個項目,比中環中心所得的租金收入多一倍。說時遲那時快,在2018年6月14日,突然間公布長實集團動用$10億元英鎊 (大約是港幣$105.4億元)收購一座位於倫敦市利物浦街火車站附近的一座甲級寫字樓,總面積高達120萬平方呎。這幢物業於2015年落成,每平方尺計,只需要港幣$8,784元,你說平不平?若果以租金回報率來計,差不多有中環中心的一倍 (相信有4%的回報率)。而最開心的是,這座商業大樓已經由UBS承租作為英國的總部,簽署的合約至到2035年,有穩定的租金保證 (除非要UBS突然撤出英國市場)。李嘉誠父子這一次,又是神乎其技的做了一個創舉,高價賣出香港資產,低價買入英國資產,但回報率卻可以高出一倍。無論怎樣說都好,英國倫敦始終是歐洲的一個重要金融市場,能夠在那裏擁有一座甲級的商業大廈,絕對是一件好事,說不定將來能夠以倍數的價錢出售這座大廈。見下圖。

在這一個月裏面,不論消息是屬實,還是未經證實,或是失敗收場,我們為李澤鉅計一計數,以上的六個消息加起來,所牽涉的金額高達港幣$2,100億元,在香港所有大財團當中,能有那一間公司有這樣的氣魄,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連珠炮發的進行投資。如果大家硬是要說李澤鉅是在撤資,倒不如說香港的樓市已經貴到一個離譜的境界,絕對不宜在投資在香港。而李嘉誠父子又有那麼強勁的能力,可以把錢帶到外國去投資,說他們說撤資,似乎說不通。反而我覺得,李澤鉅在天然能源方面有好大的野心,希望能夠壟斷這些已經非常短缺的天然資源。現在可能看不出效果,但將來,應該能夠令人覺得驚嘆為何他們那麼早已經部署好了一切。這就是李澤鉅所說的經典金句「種樹」。將來這些樹,茁壯成長,結滿了果實,便是我們收成的好日子了,大家信嗎?大家能等嗎?大家有信心嗎?

迷惘的股價
雖然在這一個月裏面,長和系頻頻出招,但仍然不能為他們的股價作出振奮的作用。反而見到的是,這四間藍籌公司的股價繼續偏軟。原因大致上可分為外在的影響和內在的影響。外在的影響包括了美國加息了。加息令到銀行所提供的存款利率亦都上升了,如果股票所派發的股息,回報率不是那麼吸引的話,相信一班比較保守的投資者將會傾向把錢存在銀行收取定息,又沒有風險,為何還要買1038,而只有區區的3厘多的股息。長和集團和長實集團派發的股息就更加之低,不能夠吸引投資者的垂青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美國加息是持續性的,恐怕遲早香港的儲存利率會繼續攀升,到時恐怕這四間公司的股價可能又要再跌。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和美國在貿易上的紛爭已經達到白熱化 ,美國已經提出威脅會對總值$3,900億美元的中國貨徵收25%的關稅,中國方面也不會坐着等美國來欺負,中國也會徵收由美國而來的貨品關稅。兩國國家大打貿易戰,理論上對大家都冇好處。起碼大家的出口將會減少,影響兩國的GDP,更加會影響其經濟增長。在負面情緒浮現的這一刻,長和係的股價不能有寸進,可以理解!

至於內部問題,我朋友指出,近年長江基建對外收購資產,金額越來越高,受益越來越微溥,對整體盈利作出的貢獻比以往細小。既然盈利預期沒有較大的增長,股價也不應該能夠上升得哪裏去。另一個問題,便是小股東期望能夠看到電能實業和長江基建合併,可惜這個夢想碎了又碎。既然是這樣,在股票市場裏,也有其他股票能夠提供合理的回報,那為何還要苦苦的等候一個不知何時才能實現的合併夢想。我不排除是這個原因,已經有一批沒有那麼忠心的fans已經沽貨離場,造成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的股價不斷偏軟。

私有化的夢想又來了
李澤鉅可能發現近年向外收購項目進展遇上不少的阻滯和困難,反而重組內部生意會比較容易些。例如長實集團計劃重建紅磡的酒店項目和中環的和記大廈項目,都是屬於內部重組資產之一。只要計好數,重建後對公司有好的幫助,經董事局拍板之後,便能上馬去做。

我突然間又有一個奇想在長和集團裏面發生。大家都知道,近年的1號仔轉趨低調,直接的收購項目少之又少。零售方面,根據李澤鉅所說,每七個小時便有一間屈臣氏零售店開幕,這樣說明零售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內部增長策略,不用擔心及理會。至於電訊方面,歐洲的電訊,自從將英國和意大利的電訊項目整合之後,相信再要作出那麼重大的收購,已經不易了。除非是分拆電訊業務上市,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也是相信分拆電信業務上市是遲早的事,但現在是否好時機呢?至於亞洲方面的電訊分拆業務,也未嘗不可,但震撼性應該不夠強烈的。至於石油業務方面,它的加拿大石油公司已經做得很大了,近年的油價又再向上升,它的盈利已經受到保障,未必須要再重組及收購外來的公司。

反而最有可能重組的部份便是長江基建。其實現在在長和系中的業務分布已經變得模糊了。不是嗎?長江基建主要的業務就是基建和電力,電能實業也是做同樣的業務。至於長實集團就更加是從地產業務跳至基建項目上。一個集團有三間公司都做緊相同的業務,這樣是分工清晰嗎?既然李澤鉅已經成為公司最高領導人,來一個集團的重組,可能是必須要的。

如果我在這裏提出長江基建被私有化,大家會否覺得奇怪呢?這樣對四間公司都有良好的影響,請看我以下的分析。自從長實集團改名後 (前身叫長實地產),已經反映了它將會在各領域上作出投資。而近年的投資卻集中在基建和電力項目上面。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長江基建應該將電能實業的股份賣給手持龐大現金的長實集團。如果長實集團能夠以每股$70收購長江基建手上持有的38%電能實業的股權 (假設不需要向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購),長江基建持有電能股份高達8.11億股,應該可以套現$567億,這是一個最理想的說法。但如果只是用現價$55元賣給長實集團的話,長建也應該能夠套現$446億元。然後再將這筆現金 ($446元億或$567億元)當特別股息派發給所有長江基建的股東,每股大概可以分到$16.8元至$21.4元。

長和持有20.37億股 (或持有76.87%的股權),長和最多可以收到來自長江基建的特別股息高達$342億元至$436億元。在收到特別股息之後,長和可以$58元一股私有化長江基建餘下的股份 (23.13%或6.13億股),私有化的代價大約是$355億元,收回來的特別股息已經足夠長和私有化長江基建,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嗎?

在李澤鉅而言,公司的資產並沒有流失到去外面去,只是左手交右手,但卻可以簡化集團的架構,又不會造成太多系內公司擁有相同或類似的業務。既然成為主席,一定是日理萬機的,變成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照顧自己一手湊大的長江基建。現在將長江基建撥入母公司全資擁有,照顧起上嚟不是更得心應手嗎?

在長和而言,不費任何公司額外資源便能夠私有化長江基建,每年還可以為公司帶來額外$23億元的溢利,有助公司盈利增長,更加有利公司振興股價。現在基建項目有價有市,能夠用平嘅方法便能夠私有化一間超值的公司,不是很好嗎?

在長實而言,公司本身已經想轉型,現在有機會將電能實業納入自己的策略版圖內,有助進一步將公司的業務拓展開去,令倚賴地產的收益比例逐漸減少,有助當地產市道轉差所帶來的衝擊。而且收購左電能實業,附送子公司港燈 (2638)一間。所以與其去收購APA Group,倒不如攞啲錢來簡化集團的架構。

在長建而言,能夠派發$16.8元至$21.4元的特別股息給予長江基建的股東,然後再用原價$58元收購市面上的股份,給予股東一個鬆綁的機會,不是很好嗎?在我這個Blog裏的讀者,大部份都在$60多元買入長江基建,如果能夠令到他們可以鬆綁,不失為一件善事。記憶之中,長江基建從未派發過任何特別股息,今次可否例外呢?

在電能而言,自從公司的現金卑李澤鉅掏空之後,整間公司變成游魂野鬼,完全失去方向,股價亦不斷的向下尋底,令到一批忠實的投資者進退失據。如果今次能夠賣給長實集團,電能實業便有了新主人。將來極有可能成為長實集團的先鋒,繼續為母公司向外作出收購和擴張作出貢獻,不是很好嗎?

總結而言,私有化長江基建,都可以為以上五個持份者帶來不同的利益。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從此便沒有1038這個股票編號不存在。但想深一層,和記黃埔13號這個編號都可以不要,為何1038這個編號不可以呢?見下圖。

保障好重要
李嘉誠13歲走難落嚟香港,他不單止在香港闖出一番天地,而且生意開支散葉到世界各地。但在睇真一層,李嘉誠所投資的地方,都是在英聯邦國家裏,加拿大,澳洲,新西蘭,都是曾經屬於英國的領土。李嘉誠在香港做生意的時候,已經接受了香港的法律模式,而這套法律正正就是從英國引入的。雖然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時代,也有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例如當時的香港政府也會偏幫英資企業,但起碼可以通過法律,去解決問題,這就是「有怨有路訴」。一個有法制的地方,能用法律去解決問題,又能夠保護人民的財產,李嘉誠就是看見這一點,所以才不斷在英聯邦國家投資。你再看看李兆基透過恆基發展(97)在杭州的那一條橋,原本還有10多年期的經營權,但當地政府話收回就收回,懶理你是那一位巨富,照食可也。

在亞洲地區,能夠找一個和香港差不多經營模式的地方是不多的,新加坡應該可以和香港媲美。新加坡政府的兩代經營人士李光耀和李顯龍曾經也是在英國接受教育的。雖然星政府有點霸道,人民的自由未必夠好,但現在香港的自由也不好到哪裏去。但起碼星政府肯遵照法律去做事。最近因透過安排北韓和美國兩大領導人進行會面的地方而聲名大噪,如果經營環境可以再貼近些香港,例如利得稅降得更低些,絕對有能力吸引到李澤鉅大力投資新加坡。說不定將來把長和系的總部有搬到那裏去。這豈不是又能夠見到他老父歡喜冤家怡和嗎?

環球經濟的變化
李嘉誠曾經講出一番說話,他說公司的現金流非常之重要,當時我沒有為意,也沒有覺得現金流有如此重要。直至到最近環球環境突然起了重大變化,才驚覺原來有現金在手,可以在人人自危的時候發揮最大功能。最近李嘉誠父子再度出手增持長實集團,並顯示了他手上擁有大批現金,並在等候一個良好的機會才去增持股份,這樣令到市場沒有人會和他爭購股份。這是一個訊息,長實集團在$65將會有強大的支持力。如果中、美的貿易戰最終能夠和氣收場,長實集團的股價便會馬上飆升。另一個問題是為何長實集團不回購股份呢?這可能是因為要保留更多現金去作出向外收購,所以不宜回購股份。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2018年股票投資比賽最新狀況 (Updated on June 23, 2018, Friday)

係我上一篇的文章「打吧,看誰怕誰了」的末段,提出了數個問題有關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後果。結果恒生指數真的反映了這場貿易戰所帶來的後果。恒生指數跌穿了30,000點,報29,338.7㸃,比起年初跌了3.86%。而我們所創立的投資組合亦都受到重創,平均來說,我們的回報率是負6.43%。能夠依然有正數回報的公司只剩下四間:嘉華國際 (173),中信國際電信 (1883),港交所 (388),和香港電訊 (6823)。我反而覺得跌得最誇張的是長和集團,現價只剩下$84.8元,低嗎?

貿易戰只是一個導火線,加上一些大炒家,搵出各種不同的理由,便能推低大市,例如加息,增加石油產量,歐盟國家的經濟問題,其他新興國家的貨幣貶值等等,都是炒家合理的藉口去推低大市。原來「五窮六絕」真的是存在的,還有數天,它便會過去了。但大市能否再度飆升呢?恐怕難了!大家不要驚慌,只要持有好股票,一定能夠抵禦這一場小風波,大家努力吧。上一篇文章講述的是戰爭,但其實也吸引了一批人來看的,起碼我還能看見大約9,700人看過這篇文章,也算不錯了!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143位人士,又增加了4位。多謝大家的頂力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188,140,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197,580,增長9,710閱讀人數。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

Monday 11 June 2018

不倒翁哲學: 打吧,看誰怕誰了?


我相信各位讀者一看見這個標題,一定好好奇究竟我今次所講的題目是什麼呢?其實我這次寫的題材比較冷門,未必能引起大家共鳴,不過因為我睇了很多文章之後,有感而發。亦都希望從這篇文章帶出一些訊息給我學習經濟學的學生研究研究一下,所以才嘗試一下寫這類文章,當中的確加入個人情感,如果有所偏頗,請各位見諒!

自從特朗普成為美國新一屆總統之後,也間接成為全球的龍頭大佬。以他為首的美國政府不斷有新的政策出爐,但他的政策經常搖擺不定,看在大部份人的眼中 (包括我在內) 也覺得他的政策奇奇怪怪,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完全失去當一位世界領袖的風範!

特朗普當上了總統之後,處處受到批評,親信也是一個換完又一個,好像要把美國的政治、經濟拖跨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由中國政府選出來的美國總統,專責破壞美國政治和經濟氣候,好讓愛中國從容地從後趕上。大家也知道政治多麼的詭異,政治人物的手段更加是層出不窮,常人難以想像和理解。所以當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之後,我時常覺得他的行為是否在不斷出賣美國,令美國陷入紛亂當中,這樣在經濟的增長上便會緩慢起來,好讓經濟排在第二位的中國能加把勁的迎頭趕上。

我經常都和學生討論經濟,已經提及多次,中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還有國家覺得這不是一件什麼事的話,那後悔的將會是這些國家。就好像當年的Nokia,沒有把蘋果新發明的iPhone放在眼裏,自以為是,結果Nokia的下場是怎樣,相信不用我說,事實已經放在我們眼前。貴為一個國家元首(除非他是賣國賊),國家的利益必須要放在首位。人們把你選出來,就是希望你這位總統能夠遵守競選承諾,造福人民。

所以特朗普怎樣也要遵守他當時所做的競選承諾 (American first - 以美國為先),最近一出手便是向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的中國開火!開火的焦點當然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雖然我沒有太注意美國貿易逆差 (Trade deficit)的實際數字,但也知道非常嚴重的。根據市場上的調查,據說每年中國會購入大概千多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反之,美國的人民每年大概會購入$5,000多億美元的中國產品,這樣的一來一回,變成美國每年都有大約 $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也即是說,每年有$3,000多億美元落入中國人的手裏。

在經濟學的理論上,一個國家長期的把自己的貨幣 (錢) 不斷往別人的口袋裏塞進去,長此下去,送錢比人的國家便會變得越嚟越貧窮,反之,收取美元的國家便變得越嚟越富有。現在,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嗎?美國人很有錢嗎?平均來說好像不是太有錢!中國人很有錢嗎?看看他們攻陷了香港、澳門、台灣、日本、南韓、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你便知道中國人有多大的經濟威力了。

近年,每一個國家都採用GDP(國內生產總值)來量度一個國家一年所產生的貨品總價值。如果GDP數值越高,理論上代表這個國家越富強。但是一個國家的GDP好高,是否代表人民的生活很好呢?那又未必!因為還要看國家的人口數量才可以決定的。所以,另一個比較好的量度方法就是用GDP Per Capita (人均收入) 來決定某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例如,以2017年來說,雖然美國的GDP是全球第一,但原來以人均收入計算,卻是排在第五位,每名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大約是$59,500美元。反而一個小小的澳門竟然人均收入全球排名第三,每人賺到$77,451美元,難怪澳門特首,可以年年豪爽地派發「特別股息」比所有澳門人。至於香港呢?我們也不差,以人均收入計算,全球排名也在第15位,每人平均賺到$46,108美元 (大約港幣$36萬元),要記住,香港並非一個國家,而人均收入能夠排在世界的前列,真的是非常了不起,身為香港人的我們,真的是值得驕傲。至於我們偉大的祖國呢?以人均收入計算,全球排名第72位,每人平均賺到$8,643美元 (大約港幣$67,415元左右)。

中、美兩大強國比拼人均收入,一個美國人嘅收入等同6.88個中國人的收入。似乎用人均收入來計算的話,美國依然還是遠遠地拋離中國。當然,這是一個數字上的計算,事實上來說,兩國之間的人均收入可能比較接近一些。

早前曾經閱讀過一篇由中原地產大老闆施永青所寫的文章,文中提及,在早前中、美政府在打貿易戰之時,突然把戰線拉至芯片這些高科技的層次上,第一個受害者便是中興通訊 (763) 馬上停牌,然後很快管理層便發出通告,整間公司已經陷入「休克狀態」,停止了所有生產。一間全中國第二大的芯片供應商停止了運作,那還得了 (其實在中國的第一大芯片供應商是誰呢?)。在廣泛的報報導下,也引起民間的討論。所以施老闆才寫了這篇文章。他的好意是想提醒內地的同事,打貿易戰,對中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很可惜,據他所說,員工們不但沒有害怕打起貿易戰上來,反而興奮地說着要給予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一點顏色看,好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是不好欺負的。

施老闆在文中,有三個重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所以拿出來這裏我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以教育狀況來說,美國頂級大學依然排在世界最高級的行列,什麼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在各方面的研究上都比中國的大學不知強了多少倍,大家同意嗎?如果中國大學說得那麼出色的話,為何中國的家長老是把自己的子女向外推,不留在中國好好的學習呢?看看每年到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便略知一二。

第二,中國能做的產品,其實美國人也懂得去生產,例如所有的日常用品。只不過是中國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成本比較平,所以美國才外判這些工序給予中國去生產,自己則繼續在高端產品上繼續發展。我在想,雖然中國在開放之後以急速之勢追趕其他國家,甚至超越很多先進的國家 (以GDP來計),但在高科技層面上來說,科技上只要差了少許,已經可以造成一個非常巨大的實際差距。

突然間又記起李嘉誠說過一個100米賽跑的故事。在奧林匹克男子100米競賽中,最後十強同時比賽,依李嘉誠所說,如果戰況激烈,第一名跑手贏第二名跑手的時間可能只有0.01秒的差距,但勝負所得到的待遇卻差得遠了。不單止在運動場上這0.01秒的重要性,運用在科技層面上,這0.01秒,已經足以有很大的分別了!

反觀,美國能生產的產品 (尤其高科技產品),中國便不能生產了,芯片便是一個好例子。雖然中國已經將近可以脫離「發展中國家」這個行列,但始終和美國總括來說還有一段距離。當然在某部份的經濟領域上,中國也有強盛的一面,例如中國有良好的高鐵系統,也有磁力火車。還有處處的高樓大廈,也把外國人看傻了。以前在北京工作,看見長安大街兩旁不斷的起高樓大廈,經濟發展急速之勢,尢如一個小孩未懂得行,已懂得跑。不過快速經濟增長也會帶來另類問題,污染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幾年前朋友從北京公幹回來,第一件事說起的便是空氣污染極度嚴重,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這便是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副作用,經濟高速增長的代價了。

最近中國政府極力推舉香港成為科技中心,我突然有想起一篇很好笑的文章 (在蘋果日報裏看到的)。文章裏所說香港應該不可能成為什麼科技中心,原因是什麼呢?人家能夠用$24億元便能把探測器送到火星那麼遠的地方去,我們香港動用了過千億元,只能把高鐵起到廣州去,如何能夠成為科技中心呢?加上地鐵主席的一句話「我話比你哋聽okey就得啦,唔使擔心嘅」,你擔心嗎?

第三,從軍事方面去看中美之間的差距。施老闆說,中國現在只有一架訓練的遼寧號航空母艦,但這艘航空母艦也不是中國自行研發出來的,是在烏克蘭那裡買回來的,加以組裝而成的一艘航空母艦,而且還是沒有戰鬥力的。中國最近已經建造成第二艘航空母艦,據聞外貌和遼寧號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它有更先進的設備,和具備有一定的戰鬥力,不過現在這艘新航空母艦才剛剛下水不久,起碼需要運作多一段時間才能正式服役。根據施老闆所說,這兩首航空母艦的設計都是停留在70/80年代,距離現今差不多50年,能跟美國的海軍媲美嗎?原文請看下列網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內地民眾不了解中美差距-124251

從網上看到一些資料,美國現役航空母艦群,大約有13艘,絕大部份都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續航力強,具備極強的戰鬥能力。一隊航空母艦戰鬥群通常可以運載80架戰機 (包括制空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電子干擾機,直升機,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等)。而它的艦隊包括了兩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一艘補給艦,兩艘攻擊艇。美國現今最先進的航空母艦是福特號。除了中英意法俄這五個國家之外,美國的任何一隊航空母艦戰鬥群,都可以隨時單挑任何一個國家,絕對沒有難度!

至於空軍嘛,中國的空軍飛機數目大約只有3,000多架,美國的空軍飛機數目接近13,000架。假設兩個國家的空軍戰鬥機實力相等,但以飛機的數量來計,卻很懸殊,美國足足贏了幾條街回來。又在這裏舉一個例子,美國最新式的戰機有多利害。話說早前,以色列出動美國製造的F35戰機去攻擊敘利亞的軍事地點,敘利亞據說發射了超過百枚導彈,竟然沒有將一架F35戰鬥機擊落,而敘利亞的軍事重地呢?卻被F35戰鬥機炸得體無完膚。根據一些軍事雜誌的描述,F35戰機並非能攜帶大量武器的戰鬥機,其實它是一部最新的偵察機,它能夠進入其他國家領土 (如入無人地帶,來去自如),偵測敵方陣地的所有威脅地方,然後再匯報給後面的攻擊機作出有效的轟炸,徹底地摧毁敵方所有陣地設施。

以海陸空三種形勢,海、空都會輸給美國,唯一能夠取勝的便是陸地戰爭。中國地緣廣博,如果美軍派陸戰隊上岸和中國打,這樣恐怕美國真的要全軍覆沒了。除非美國已經發明了很多新型的陸地武器,令到陸軍和中國打陸戰的時候能夠佔盡優勢,否則美國多多人入去中國,都會是一去不回的,死路一條。但是美國有沒有那麼蠢去打陸地戰呢?我相信美國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綜合了海陸空三種形勢,到底誰怕誰,現在還是未知之數。綜合兩國現有的軍事實力,美國的確可以來到中國門口打架,中國卻不能在美國門口耀武揚威了。

我有一些朋友這樣反映過,中國有東風21洲際導彈,能夠攜帶核彈頭。不過根據蕭若元的說法,美國佬早已經研發出導彈攔截系統,雖然未夠完善,但百分之70%-80%的導彈都能夠準確地的被攔截下來。反而是中國,有沒有這個防空系統呢?不過,我相信美國最終是不會容許中國繼續在經濟和軍事上強大下去的,必定會想盡辦法去箝制中國在任何一方面的發展。

美國的圍堵戰術
美國在亞洲有不少盟友,更有不少美軍基地。過往這些美軍基地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但今時今日中國的崛起,和中國在南海的佈防,周邊的國家和美國能不擔心嗎?美國在日本、南韓、菲律賓都有美軍基地,而且台灣親美 (冇得選擇之下),再南下一些有澳洲這位老朋友,加上自己的艦隊可從印度洋趕過來,已經能夠將中國的東南面團團包圍,一打起仗上來,中國便會被圍死了。

所以我依家才明白為何中國要搞「一帶一路」了,與其美其名拓展經濟一體化,倒不如說中國是要「另覓出路」因為它知道東面已經被美國圍堵了,見下圖。

很可惜的是,中國的「一路向西」策略不知能否成功。第一,其他國家都怕了中國的崛起。第二,另一個超級人口大國印度,其實和中國不是那麼友好的,怎會輕易放行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呢?第三,所有在中國西面的國家,都是窮到褲穿窿的 (例如有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等等),何來有資源和你搞什麼一帶一路,最後可能還是要中國出錢出力幫助這些國家才能完成這個歷史艱辛任務,但不知這是否值得呢?

其實中國人很聰明,學習能力又強,完全應驗了馬雲所講的「有時啲假貨比真貨更好用、更出色」,依照施老闆所說,能夠謙虛一些,內斂一些,等候自己實力再強大一些的時候,再作出突其如來的返璞,這樣能夠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到時變成他們想後悔時已經太遲了。

特朗普這個癲癲喪喪的總統,在6月12號將會和北韓的金正恩在新加坡會面,到時能否有一個好結果真的很難預測。我個人應為中國不想北韓和美國談判成功。若然真的被他們談判成功,中國以後的話事能力,便會被削弱了。假如美國真的可以搞掂北韓,亞洲區便沒有什麼可以再威脅到美國及其盟友,到時美國可能更能集中注意力去對付中國。反而我而家覺得台灣的狀況最為係可憐,在政治層面上,已經比中國迫至無路可逃。在地理環境上,只要中國再行前一步,台灣便被收回了。所以台灣現在只能夠投靠美國,但美國的態度,時好時壞,真替台灣擔心!不過,最近美國決定將航空母艦群駛入台灣海峽,到時會唔會同遼寧號碰上呢?雙方的戰鬥機性能又如何呢?未打過真的不知道,打吧,看誰怕誰!哈哈!

在經濟層面上,如果中國真的屈服,便要買入更多美國貨去令到貿易順差減少 (Trade surplus),中國的GDP必定會跌,到時經濟增長能否繼續保持有6.5%的增長預測,也很難說了!如果經濟真的差了,股票市場又會怎樣呢?房地產市場又會怎樣呢?香港恒生指數又會怎樣呢?再加上美國很快便會加息。各種不同的問題將會很快地浮現出來,後果會是如何,大家還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好好的想一想吧!

請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可否在完成閱讀此文章後 (其他文章也是同樣做法),在下圖中的紅色圈內,,加上一個(√),那便是給我一個「Like」,不需半秒時間,十分多謝你的支持,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閱讀分析數據。感謝感謝!

2018年股票投資比賽最新狀況 (Updated on June 9, 2018, Friday)

我們的投資組合起了輕微的變化。仍然有正數的回報大約六間公司,他們分別是嘉華國際 (173)、中信國際電信 (1883)、港交所 (388)、騰訊 (700)、煤氣 (003)、和香港電訊 (6823)。其餘的公司都分別錄得負回報率。今次的排名有點不太實在,最大原因的是煤氣和恆基地產 (12) 都派發10送一的紅股,形成計算方面比較麻煩。這兩隻股票只可以在投資遊戲結束之時才把10送一的紅股加回去。恒生指數到目前為止的回報率是+1.45%,反之,我們的整個組合回報率卻是-1.84%。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多隻股票都已經除淨或已派發股息,所以我們的組合回報率比大市落後。

長江基建 (1038) 最近原本洽購一間英國公司,最後無功而回。不過冇所謂,反正見到李澤鉅有所行動,總好過什麼都不做。現在看起來,百多二百億元的投資的確吸引很多機構投資者來競爭,長江基建下一次再有新的收購項目,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繼續出現。現在唯一能夠做的是,儘量收購一些更大的基建項目,例如$500億元以上,希望因此沒有那麼多競爭對手。如果可以聯合長實集團 (1113)去收購,收購更大型的公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我另一隻愛股新意網 (1686),蠢蠢欲動,幾次希望可以衝破$5元,但最後還是在$5之下徘徊。現在唯有寄望它的2017年業績會有好的成果,那麼到時候相信可以升回去$5.5元或$6元,咁就還得神落囉!

最新消息

1. 我的Follower已經升至139位人士,又增加了5位。多謝大家的頂力支持!😊😊😊😊😊

2. 上次的閱讀人數是: 178,308,今次的閱讀人數是: 188,140。增長9,832閱讀人數。多謝晒各位😊😊😊😊😊

3. 如有任何訊息/意見能夠提供給我的話請發電郵到以下地址,我會不定時地查看郵件,econearth@gmail.com

***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