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 February 2025

四大家族的命途

 



我原本一直都喺度寫緊關於美股嘅文章,可惜寫下停下寫下停下,最終還是沒有完成。在這農曆新年期間,突然又想起我們香港的四大家族,覺得他們的故事,可能比較容易寫。稱得上大家族,身家起碼都要有兩、三千億元,才稱得上頂級富豪。

我們今天要講的四大家族,包括了: 李嘉誠家族、李兆基家族,新地郭氏家族、和新世界鄭氏家族。這些大家族,憑着香港過往的運程,撈得風生水起,個個腰纏萬貫,然後繼續發展他們各自的生意。

九七回歸之後,換了另一位主人。記得喺皇后大道中這首歌,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寫的「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每次買賣隨我到處去奔走,面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

尤其是歌詞的最後四個字「匯聚成就」,再回望回歸之後我們所過的日子,真是帶點唏噓!其實只要將皇后大道中這首歌的歌詞,融入去四大家族裏面,你便發覺貼切到不得了,例如又有一段歌詞這樣寫的「到了那日同慶個個要鼓掌,硬幣上那尊容變烈士銅像」。好話唔好聽,四大家族裏面,其中一族,可能真係變成烈士,即係死得好慘,未必有翻身餘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途」。

新世界鄭家純家族
自從新世界發展出現財務問題之後,隱約感覺到,鄭氏家族已經將重心轉移到上市的周大福珠寶 (1929)身上。又例如將新創建 (659)改名為周大福創建,就知道新世界呢一個品牌,可能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有機會係九死一生,所以如果鄭氏家族跳船,邏輯上可以理解!

市場已經傳出,新世界的債務高達千億元,今明兩年,要還款金額接近$600億元,現在需要攞一批核心物業出來作抵押,才可以融資,但是融資嘅利息是多少呢? 沒有人知道。其實新世界裏面還有很多值錢資產,如果母企 (周大福企業)有錢財、有興趣,應該都可以出手買多一兩件,但都目前為止,仍然未出手。可能早前已經幫咗太多,幫到極限,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讓新世界聽天由命吧。

不過如果真的是倒閉了,新世界而起的漣漪,不會少。市場上知道的,大部份香港的地道銀行,都借了不少錢給新世界,有機會禍及銀行界,不是講笑的。新任的CEO和中國行得很近,市場反映,又是武統新世界。此話怎說呢? 市場有人說,是新任CEO拉攏華潤系提出收購尖沙咀K11商場,一來可以幫新世界解除困,二來可以執平貨,一舉兩得。

經過三代相傳,新世界仍然主業在地產,變化不大,但野心卻很大,最後因為借錢太多,走入窮途末路,可不可以絕處逢生,就要看它自己的造化了!鄭氏家族的上市公司如下,總市值已經不大如前,但加起來還是超過千億元,可惜嗎?

恆基的李兆基家族
四叔李兆基,原本喜歡地產,後來發覺炒股更加好搵,據說曾經炒股,由$500億資本炒到近$2,000億元,全部都係自己家族嘅錢,某個時段,曾經超越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甚至是亞洲首富。所以有一段時間,人們都稱他為「亞洲股神」。

自從內地企業不好之下,香港股市亦都從33,000點的高位,一直向下跌。李兆基所持有的股票,最終都輸到一仆一碌。他還打趣的說,不要再叫他做亞洲股神了,他是冒牌的,不值得一提!既然炒股不成,唯有回歸老行業~地產!

我們香港的地產,曾經有一段瘋狂的日子,近至中環,遠至上水,地價都飛升,成為全世界最值錢的地方。銅鑼灣一個靚位置的舖位,月租$4百萬元,真係嚇死人。聽講呢啲舖位,大部份都係李兆基個阿嫂 (既係三嫂)擁有的!可能三哥一家沒有四叔咁有錢,但高峰期,擁有兩、三百億身家,並不出奇。

可惜一場社會運動,再加上一場長達三年的疫情,整個世界變了,值錢的舖位,已經沒有人要了。舖位的跌幅,超越了大家的想像力,好恐怖。不過令到恆基地產踏入危機的,反而是商廈。大家都知道,恆基地產在中環投了兩幅地,起甲級商廈和甲級商場,但香港環境轉差得太快,這些創歷史高位的地皮,通通蝕本。恆基地產好彩有四叔私底下攞幾百億出嚟幫手擺平基本財務問題,否則,恆基地產現在都非常麻煩。

恆基地產現在是唯一一間還未削減股息的,2024年全年成績表還未出出來,所以也不知道末期息會否削減。如果削減的話,不要驚奇。如果沒有削減的話,反映恆基的財務狀況還是可以的。自從四叔退休之後,公司有兩個仔協助打理,可能同樣地有富二代的心態,想表現自己,最終都帶點麻煩給恆基地產。暫時來看,公司還是錄得盈利,但可能要倒退。最近在尖沙咀香檳大廈的項目,也要子公司美麗華酒店 (71)出來幫手頂一頂,情況上已經不太尋常。希望香港遲些經濟會好轉起來,這樣恒基地產便能夠避過一劫,否則,唔死都手尾長。下面是恆基地產所有有關聯的上市公司,加起來總值也超過$2,300億元,比新世界的鄭氏家族好好多。

新鴻基郭氏家族
和新世界、恆基地產差不多,當上一代主持人離世之後,都是由兒子繼承。原本郭氏家族三兄弟,各司其職,將新鴻基地產搞到有聲有色。係人都知道新鴻基起樓,質素最高,所以佢賣貴啲,都有人肯要。可惜兄弟內亂,大哥被綁架,回來之後,性情大變,和兩位弟弟相處並不融洽。最後為咗家族最終利益,郭老太將大仔踢出局。二仔又惹官非,出獄後,已經不問世事。最終估唔到,竟然大權落在三仔郭炳聯手中。

新鴻基地產是最早有共產黨員加入其董事局。雖然現在來看,此人已經不在其位,但相信亦都將新鴻基地產內部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方便日後如有需要,統戰起上來也比較容易些。

近這10年,新鴻基在地產上也很勇猛。左右開弓,例如在上海投資不少。疫情過後,上海變得虛空,據說大部份外資都已經撤離了,外國人也少了,對專門做甲級商廈和商場的新鴻基來說,便是一個打擊。新鴻基在上海擁有上海市徐家匯IT C和上海市陸家嘴上海國金中心這兩大項目。223/24年度,新鴻基地產的租金總收入約為$250億港元,其中來自內地的租金收益大約有超過58億元人民幣。

如果未來中國的經濟沒有太大問題,內地的租金收入會不斷上漲,對新鴻基是一件好事。但若果相反的話,租金收入就會節節敗退,影響可以好大。要記着,香港的樓宇銷售收入,已經是一年少過一年。例如2021年,是新鴻基的黃金年代,合營加聯營公司的物業銷售收入高達$670億港元,到了2024年,這筆款項已經跌至$353億港元,跌幅接近一半,這些數據顯示了,賣樓的好日子一去不復來了。

最新的數據顯示,新鴻基地產擁有總資產超過$8,181億港元,但亦有超過$2,070億港元的債務,利息貸款的總支出近$62億港元,財務壓力也不輕。正因如此,2024年度的中期息和末期息,都已經減少派發了,減幅大約25%。有在建築界工作的朋友告知,最近很多大型地產發展商,紛紛放慢建築的速度,盡量保持現金在手。加上對未來的投地興趣不大,主要是手上的存貨還未去到貨,不能夠做到貨如輪轉,所以唯有盡量暫停投地。這樣的做法,直接地影響了香港政府的賣地收入,正宗一環扣一環,累鬥累!

新鴻基地產旗下也有一大堆上市公司,但主要業務還是集中在地產項目上,其他的上市只公司,沒有什麼了不起,平平凡凡而已,以下是新鴻基地產所控制或有關連的上市公司。總資產加起來也有$2,220億元,俾恆基系少了一些。

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
長和系一直都希望成為國際化的大企業。我相信這一直都是李嘉誠的意向。有一些人說,近年李嘉誠不斷向外投資,有走資的傾向。我認為不太成立。因為在我還是小朋友的年代,已經聽過李嘉誠這個名字。他不斷向外收購資產,完全是因為他有國際視野,懂得把握機會。例如在1986年12月,李嘉誠透過當時的和記黃埔,共用了$32億港元,收購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52%的股權,當時國際油價每桶只是$11美元一桶。

要收購一間外國公司,大家不要低估其難度。李嘉誠有這種毅力,衝出香港,真係抵佢發達。由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明,李嘉誠只是一個機會把握者,而且目標並不是放在香港,而是投放到全世界去。所以走資的說法並不成立。

反而這樣說,因為本港和內地的環境產生了變化,加速了長和集團向其他穩定的地方作出投資,這個說法,容易理解,也合情合理!大環境氣候不好,長和的業務有所倒退,也是正常。不過和它的股價相比,股價的跌幅,遠超於其業務的跌幅。為什麼呢?極有可能就是政治原因。大家都知道數年前,內地已經有公開的文章說「不要給李嘉誠跑了」,這種說法,某程度上已經傷害了李嘉誠整個長和系的發展佈局。

李嘉誠同樣老了,也要退休了。兩個兒子,大仔李澤鉅接收其下所有王國。次子李澤楷,獲得一筆家族資金,自己繼續向外闖。老實說,綜合這四個家族的後人,看起來,還是李嘉誠這兩個兒子,最有實力。不過李澤鉅亦都有睇錯市嘅時候,此話怎說呢? 可以從長實集團 (1113)說起。大家都知道,整個長江集團和和黃集團旗下的地產資產,都注入了長實集團 (1113)。或者這樣說吧,幾年前的香港,地產市道還是蓬勃,李澤鉅亦都相信是這樣看法,所以才會不斷增持長集團的股份。可惜越增持,股價越跌越厲害!2018年1月,長實集團的股價最高$75港元,現在只有$32.45港元一股,跌幅超過五成。它的股價不是急跌,而是慢慢跌,慢慢被陰乾,好慘情!重組後的長和集團 (001)也是慘情。2015年5月,長和的高峰股價在$125港元一股,現在呢?只有$39.2港元一股,跌幅比長實集團更加慘,我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哈哈哈!

李澤鉅比李嘉誠更加保守,所以在四大家族裏面,可能這個家族受到的傷害是最小的。現在整間集團裏面,基本上只有長和集團負債最高。長和最新擁有總資產超過$11,384億港元,但總負債也不輕,有超過$4,815億港元。應該是四大家族裏面,欠債額最高的。正因如此,幾年前李澤鉅已經採取「輕資產策略」,歐洲和英國業務,賣得嘅都賣,而且還有豐厚的利潤。可以合併的業務,便和其他大型公司合併,加強競爭力,也是一步好棋。例如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融入了Cenovus Energy Inc(CVE),使長和成為其中一位大股東,同時壯大了石油企業的競爭實力,不是很好嗎?又例如,旗下的英國電訊3UK也和英國電訊一哥Vodafone合併,成為英國最大的流動電訊公司,產生協同效應,又可以收回一筆可觀的金錢回來,不是很好嗎?

雖然長和系「勢力」已經不大如前,但其「實力」仍然存在,如果能夠將債務減至一個更低的水平,在這四大家族裏面,李嘉誠家族肯定是最後勝利者。以下是長和係在香港上市主要公司的資料。它的總市值,仍然是四大家族之中最高的,擁有價值接近$5,700億港元。這還未計算李澤楷旗下所控制的電訊盈科(008)和香港電訊 (6823)這兩間公司過千億元的市值。

後語
一間企業如果要繼續經營下去,真的是需要創新思維。李嘉誠家族的業務範疇多元化,為他減少不必要的風險。相反其餘三大家族,其後人仍然以地產為主,問題是,香港的地產是否還是那麼吃香呢?暫時來看,應該不是!李嘉誠一早已經私底下投資不少在美國股票身上,最近的新玩具,便是投資在肝癌的儀器上面,遲啲一上市,又能夠製造很多私人財富了,但有冇辦法益到長和系的股東呢?我希望有!

希望今次的題材,大家會喜歡!在這裏再恭祝大家農曆新年快樂,平安是福!

這文章將會放入「傳奇人物」系列裏面!